——評花鼓燈舞蹈《家鄉的紅繡球》
第十五屆中國人口文化獎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隆重頒獎儀式,由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創作演出的舞蹈《家鄉的紅繡球》,榮獲全國舞臺藝術類唯一舞蹈一等獎。中國人口文化獎是一個常設性全國綜合類文藝獎項,每三年評選一次,評選的文藝作品形式主要包括影視作品、舞臺演出節目、文學、美術、攝影作品。今年11月,舞蹈《家鄉的紅繡球》還榮登中央電視臺舞蹈全明星演出和全國“群星獎”獲獎節目展示演出。這是舞蹈《家鄉的紅繡球》繼去年成功入圍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第十七屆全國“群星獎”舞蹈比賽決賽之后,在全國性重要文藝比賽演出中取得的又一個新佳績。是我市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在繁榮文藝創作生產中喜結的又一新碩果。
花鼓燈是淮河岸畔盛開的民間藝術奇葩,是滔滔的淮河水澆開的美麗之花。千百年來,愛燈、玩燈是淮河兩岸人民的文化傳統,素有“千班鑼鼓萬班燈”“鑼鼓一響腳底板癢癢”傳說。花鼓燈舞蹈《家鄉的紅繡球》是一部以鄉音鄉情鄉愁為主題,講述當代淮河兒女、新一輩花鼓燈傳人熱愛家鄉、堅守傳統文化、勇于追求夢想的故事。表演一開始,隨著鏗鏘有力的音樂節拍,呈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幕緊張有序、熱氣騰騰的現代勞動作業場面,那一個個剛健瀟灑的花鼓燈“鼓架子”舞蹈造型、那一段段粗獷奔放花鼓燈“鼓架子”舞蹈動律,形象地告訴觀眾這是一群來自花鼓燈之鄉、跳著花鼓燈成長的年輕后生,他們遠在他鄉,正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為創造美好的生活而辛勤工作。隨著一聲清亮口哨,一朵鮮艷奪目的“紅繡球(花鼓燈女角‘蘭花’佩戴的頭花)”伴著歡快的花鼓燈鑼鼓點,跳動著來到小伙子們身旁,他們興高采烈地搶繡球、傳繡球、戲繡球,好一個緊張勞動之余輕松快樂場景。這“紅繡球”不就是那朝思暮想的家鄉“蘭花”妹妹,歡暢中,小伙子們仿佛看見“蘭花”妹妹扭動花鼓燈時那嫵媚迷人、風情萬種身姿;仿佛想起在家鄉的田邊地頭、花前月下,與“蘭花”妹妹共舞花燈、對歌傳情那歡樂、幸福、美好時刻。于是,這幫“鼓架子”哥哥心中的花鼓燈火種被熊熊點燃,他們心花怒放、熱血沸騰,高喊著花鼓燈號子,揮舞著珍藏懷中已久的紅繡球,縱情地跳起激情奔放、震撼動人的花鼓燈大群舞,盡情表達出新一代花鼓燈傳人對故土的眷戀、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之情。
花鼓燈舞蹈《家鄉的紅繡球》創作取材于傳統文化厚土,來源于火熱的現實生活,表現的是新時期農村、農民、民間藝術傳承人的精神風貌和時代追求,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精神風骨,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運用傳統花鼓燈元素表現現實生活題材的創新之作、精品之作。一是通過傳統花鼓燈“鼓架子”經典語匯,通過花鼓燈“地盤鼓”“中盤鼓”“上盤鼓”表演技巧,展現了花鼓燈藝術精湛之美,表現了當代農村年輕一代勇于追求的精神狀態;二是年輕的國家級傳承人岳穎的傳統男角反串“蘭花”和“踩襯子”精彩表演,花鼓燈“小花場”“大花場”表演形式的巧妙運用,既呈現了傳統花鼓燈獨特魅力,也賦予了舞蹈作品豐富的故事性和藝術張力,同時也展現了鳳臺流派花鼓燈表演風格特色;三是花鼓燈女角“蘭花”頭飾“紅繡球”擬人化運用,較好地呈現了舞蹈作品的敘事性、故事性、情緒性,使得作品內容更豐滿、色彩更浪漫,更富有想象的空間,是對傳統花鼓燈表現形式的創新;四是舞蹈音樂形象鮮明,貫穿始終的花鼓燈鑼鼓,配以燈歌、號子、淮河流域民間特色音樂元素,展現了傳統花鼓燈音樂的豐富和魅力,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感染力。舞蹈服裝設計獨具匠心,體現出傳統、時尚、生活的完美結合;五是舞蹈表演樸實流暢、剛健有力、熱烈奔放,散發著濃烈的泥土氣息。編導王立梅(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團長)和全體演員,都是由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學校培養的年輕一代優秀花鼓燈傳人,他們根植民間花鼓燈沃土,秉承民間花鼓燈傳統,長期活躍在基層文藝舞臺,是在繁忙的送戲下鄉演出中創意、排練、打磨出《家鄉的紅繡球》,因此,作品有生活、接地氣、有筋骨。
花鼓燈是集歌、舞、戲為一體的漢族民間代表性表演藝術形式,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我市作為中國花鼓燈主要流行地區,花鼓燈是我市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是最有競爭力的特色文化項目,是淮河兒女的歡樂頌。千百年來,一代代花鼓燈傳人在堅守花鼓燈之情、追求花鼓燈之夢的歲月里,演繹了一個個激情壯美的精彩故事。進一步保護、傳承、繁榮花鼓燈藝術,對于更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淮南文藝創作,打響淮南文化資源牌,全面推進五大發展計劃實施有著重要意義。首先,花鼓燈是淮河流域人民的精神家園,奔放婉約的舞蹈、歡快熱烈的鑼鼓、抒情優美的燈歌、引人入神的后場小戲,抒發著人民群眾勞動之后的快樂心情、表達著男女火熱愛情、敘說著尋常百姓喜怒哀樂。豐富的民間花鼓燈寶庫,為我市藝術創作生產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養分、靈感、題材。立足花鼓燈開展藝術創作生產,才能更生動講好淮南故事、更廣泛弘揚淮南歷史文化,打造出更具淮南特色、更有競爭力的淮南文化精品力作;其次花鼓燈有著鮮明的中國文化色彩、濃郁淮河文化特色,是引領淮南文化走出去,擴大淮南對外開放,豐富淮南旅游文化產品的優勢項目和重要抓手。改革開放以來,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已先后出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歡迎,在全國眾多重要文化藝術活動和旅游文化展示演出中,我市花鼓燈作為特色“中國文化元素”大放光彩;再次花鼓燈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淮河流域人民的血液,承載著一代代淮河兒女的夢想與追求,是廣大人民群眾與生俱來、世代相隨文化記憶和文化生存狀態。長期以來,我市始終高度重視花鼓燈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成果豐碩,成績顯著。創辦建成全國唯一花鼓燈表演人才培養基地——鳳臺花鼓燈藝術學校,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鳳臺縣推劇團、淮南藝術劇院等成為省內外知名花鼓燈藝術表演團體,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傳承人隊伍,眾多優秀花鼓燈節(。┠吭趪液褪韧猥@獎,《淮南市保護和發展花鼓燈藝術條例》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成果。黨的十九大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提出新的要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進入新時代,堅守好花鼓燈這方文化熱土,建設好花鼓這塊燈文化樂園,推出更多花鼓燈精品力作,辦好人民群眾喜愛的花鼓燈藝術活動,不僅是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更是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是推進淮南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內容。
(高 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