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淮南·春申號”旅游列車從上海虹橋站啟程,駛向楚文化重鎮淮南。這趟列車的鳴笛不僅跨越了五百公里地理空間,更穿越兩千多年歷史煙云,將上海“申城”別稱的源頭——春申君黃歇的傳奇,生動地拉回當下生活。
春申君曾將封地獻出使壽春成為楚都,更在吳地(含上海)留下不朽印記。這份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新中國成立后,淮南以源源不斷的煤電能量有力支撐了上海的發展:統計顯示,上海每用6度電,就有1度來自淮南;2021年《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的出臺,更將上海閔行區與淮南市的結對合作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這趟列車的開行,正是悠久歷史情緣與新時代區域協作戰略同頻共振的生動體現。
“淮南·春申號”的命名與開行,成功地將沉睡的文化血脈轉化為一列飛馳的“文化之車”。當列車化身為流動的楚文化展館,當上海游客因心儀“鄂君啟金節”等國之重器而奔赴淮南,當人們在壽縣古城墻、春申君塑像前駐足沉思——文化認同感便沿著軌道在兩地人民心中悄然生長、深化。這趟列車不僅輸送著游客,更成為接通兩地共同歷史記憶、激發情感共鳴的“文化導體”。
旅游專列的開通,其意義遠不止于為淮南“山—水—城—文”核心旅游資源開辟“黃金通道”。它更啟示我們:深化區域協作,正需要如此深入挖掘和激活共有的歷史根脈與文化基因。當文化成為深層次的黏合劑,政策層面的合作便不再是抽象符號,而能如春申君故事一般,沉淀為兩地民眾心中可感可觸的溫暖認同與精神財富。
飛馳的“春申號”,承載著雙城人民的深厚情誼和共同文化記憶,正駛向一個更富文化認同感的未來。這趟穿越時空的旅程,既是對千年情誼的莊重致意,更是對區域協同發展新篇的深情譜寫。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