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地學者解碼農耕文化基因

(圖片由考察團提供)
(記者 李嚴)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普及與交流,促進其繁榮發展,7月27日,安徽省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組織部分教授、專家赴壽縣二十四節氣館考察。此次考察活動由會長吳丹彤博士帶隊,10余位專家學者參與。
壽縣二十四節氣館設有“觀時知序”“依時而耕”“循時矩行”和“與時共生”四大主題板塊,融合科普陳列、全域劇場、沉浸體驗、科學氣象等內容,運用數字科技與沉浸式交互手段,多維度深度挖掘二十四節氣的豐富文化內涵。
考察期間,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作了《二十四節氣紀年法的研制原理》專題介紹。他詳細闡述《淮南子?天文訓》所載二十四節氣紀年法,是淮南王劉安與八公、三千門客通過天體觀測、歷法推定、實驗檢測和數學計算等復雜程序完成的偉大創造,距今已有2164年。該歷法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被編入《太初歷》,并在隋唐后傳播至東亞、南亞地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陳廣忠稱,《淮南子?天文訓》二十四節氣誕生于秦嶺—淮河一線中點的壽春(今壽縣),這里是其無可爭議的故鄉。他建議壽縣應充分發揮這一獨一無二的原創地優勢,積極推動《淮南子?天文訓》二十四節氣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據了解,此次考察活動不僅體現了專家學者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度重視,也為壽縣二十四節氣館的未來建設與推廣提供了寶貴的學術支持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