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宗祠位居史院鄉南3公里,北望舜耕山、西鄰壽春城、南畔瓦埠湖、東傍桃花草莓之鄉曹庵鎮。屬江淮腹地,楚國故土。商代屬虎方,西周屬淮夷,春秋初期屬夷虎,戰國時期屬楚,秦代屬九江郡之壽春,西漢屬淮南國,魏晉屬淮南郡,隋唐屬壽州,明清分屬廬州、鳳陽二府,民國時期,屬壽縣,建國后,初為壽縣屬地,后屬合肥長豐,2004年6月行政區劃調整,歸屬田家庵區史院鄉。站在尹氏宗祠的戲臺上遠望,豐水期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瓦埠湖。尹氏宗祠不僅是淮南市著名景點之一,也被列入瓦埠湖游覽景區之內,瓦埠湖的自然風光與古色古香的徽派古建筑相映成趣,可謂絕妙佳境。每當日落西山,晚霞映照在如鏡般的湖面上,金色余暉中不遠處又隱現一座海市蜃樓般的白墻黛瓦古建筑,這幅畫卷不能說不是巧奪天工天下無雙的杰作。
據史料記載,尹氏以邑(地方)得姓。始祖因任工正之官而被封于尹城,地居今河南西北與山西西南交界一帶,此地為古尹氏的發源地。淮南的尹氏,據尹氏族人考證是元朝泰定時期(公元1325-1330年間)尹鑾公(史院鄉尹氏始祖)由山東老鴰巷遷徙壽州之東鄉史院(現淮南市田家庵區史院鄉);元末明初(1360-1365年間),其長子、三子又遷至淮南田家庵洞山陳家崗;其孫之一又遷長豐縣朱巷。
尹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尹鑾公遷徙至史院鄉四百年后。幾百年間尹氏一族,勤耕細作,繁衍了氏族,積攢了財富,于道光三年集資興建了該祠,在一塊當年的石碑上隱約還能看到先祖捐款修祠的名錄。祠屬祭祖祠堂,磚木結構,占地756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規整,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中為閣樓,高8米,長6米,寬7米。上下兩層,層高4米。上層朝北為戲臺,飛檐挑角。底層面南設三道門:外為月亮門;中為黑漆大門,門楣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額;里為雕花格子門。閣樓兩側建高6米,長5米,寬6米的邊廳,出廈飛檐。前院東西筑青磚花墻,各開拱形門一個。中殿高8米,長16米,寬7米,重梁起架,斗拱出廈。前后無墻,為雕花格子門窗。后殿高8.2米,長21米,寬7米。內豎紅灌木柱30根,柱基是八棱鼓形青石。后為磚體墻,前為花格門窗。飛角斗篷,雕梁畫棟。中后兩殿為磚砌封火山,兩側有走廊相通。全祠雕工細膩,施金繪彩。刻有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花鳥人物栩栩如生。尹氏宗祠距今180多年歷史,歷史積淀博大,文化底蘊深厚,祠堂規模雖然不大但很精致莊嚴。百余年來經過各代人不斷地維修保護現在已成為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建筑珍品。
宗祠自建好之日起,就承載著繼先德、育后人的重任,因此先人為它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祠堂建成后,周邊劃有百余畝公共土地歸祠堂所有,每年的收成為公共財產,為祠堂修繕、辦學、款待南來北往的宗親使用。每年秋季收獲后遷居洞山、上窯等地的族人還都推著糧車、拉著白石灰到史院為修繕祠堂出力。一兩百年來尹氏族人靠這個完善的管理制度完成了祠堂的日常維護、修葺管理的使命,至其老而不倒,并使之成為族人祭先人、聚人心、行教學的好地方。解放前后祠堂一直為家族興學的場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緊挨祠堂西墻建了一座尹祠小學,祠堂才卸下承擔了百余年的教書育人的重任。
尹氏族人雖然建祠有方,護祠有道,但宗祠在建成180多年間,還是經歷了千災萬劫,但次次能化險為夷,不能說不是個奇跡。
抗戰時期離尹祠十幾里路建于清朝乾隆23年間的龐氏宗祠,被日軍建在大孤堆據點的鋼炮轟擊坍塌。祠內有多塊乾隆23年間的建祠碑文及皇帝御賜牌匾,雖具有考古價值,但被炮火損毀嚴重。但近在咫尺的尹氏宗祠之所以能幸免于難,完好無損,這緣于新四軍淮西獨立團的保護。1938年開始,這一地區一直有新四軍淮西獨立團在此活動。獨立團活動于北起淮河,南至吳山廟、合肥四十鋪一帶,東起水家湖,西至瓦埠湖濱一帶。在團長李國厚、政委楊效椿的帶領下,創建了壽東南(包括史院鄉一帶)抗日根據地。該團共有300多人,200多支槍。他們利用游擊戰、運動戰、麻雀戰等作戰形式,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經歷了大小戰斗200多次,粉碎了敵偽多次的“清鄉”、“蠶食”、“圍剿”、“掃蕩”,致使日本侵略者一直未能染指這一地區,有力地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尹氏宗祠也因此免于戰火的毀壞。
在文革這個不要歷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宗的年代,拆掉多少廟宇、祠堂,毀掉多少文物、古跡,不計其數。連曲阜孔廟這樣的文化、禮教圣地都遭到嚴重破壞,淮南周邊地區的大小古建筑也被扒掘殆盡,而尹氏宗祠這個所謂“封、資、修”的代表物,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碑文被損、匾額被砸、雕梁畫棟被拆,但還有屋頂沒被掀掉,墻體沒被推倒,主要木質框架尚存,實在難能可貴。使它屹立于風雨飄搖中幸免于難的原因是,族里的掌舵人一直尊祖重教,他們把小學建到了祠堂里面,如果把祠堂拆了,把孩子攆出來,沒有遮風避雨的地方,幾十個孩子就要失學,這無疑阻止了暴行的行使。還有就是當時尹氏族人承襲了幾百年的強烈的家族觀念,在不斷有人以破“四舊”為名要強拆祠堂的時候,他們在族內集聚了一幫有名望的長者,不畏潑皮無賴的千般阻撓,多次上訪公社,以至縣府,從名間到官方形成了一道道防護墻,終至保住了祠堂,保住了這座歷史遺存,為更多的人留下了一座人文景觀,一筆文化財富。
跨入21世紀后,尹氏宗祠又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搶救性修復。2004年,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尹氏宗祠由長豐縣劃歸淮南市管理。淮南市文物部門多次到現場調研,發現宗祠如果不盡快修復最終將抵不住歲月的侵蝕。屋頂多處漏雨,部分柱、梁嚴重腐朽,大部分彩繪褪色消逝,木門、回廊已不存在。為此,文物部門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走訪周邊群眾,制定尹氏宗祠維修保護方案上報省文物局。2005年、2006年省財政撥付了專項維修經費,淮南市文物部門請專業隊伍對尹氏宗祠進行保護性維修,修復了主要部分的木質構件,包括后殿門、回廊和中殿門、隔斷等,使尹氏宗祠基本恢復了原貌。如今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游人穿梭于田疇之間,參觀賞游于祠堂之內,論世事變幻,談古今風云,無不感嘆古祠生存的艱難,保存的不易。
一座祠堂堪稱一座歷史的豐碑,它不是一座無生命的建筑,它沉積了幾代人的人文觀念,積攢了幾百年的感人故事,傳承了先哲們尊祖重教的思想理念,承載了無數先人的無數夢想,昭示了這一氏族繁衍發展的潛質潛能,更是凝聚氏族人心的有形法器。經過多年的了解與走訪,我認為尹氏宗祠就是這樣一座豐碑、無數夢想的積存。相信這些夢想未來一定還會被無數的族人承續下去,以至將來成為族人之外,整個淮南人的夢想。因為它現在已不是尹氏的家族財產,它已屬于淮南人以至更多人可以共享的人文景觀、旅游景點、精神家園。
(微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