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2014年10月10日10版
雖然一點也看不見,聶道美做鞋的手藝卻相當好。
昨天上午,57歲的聶道美把家中剛收的稻谷鋪在院子里晾曬后,坐在堂屋門口又開始做起布拖鞋。“現在天涼了,要抓緊多做些鞋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過去。”說著,她把手里的針在頭發上蹭一下,然后開始縫合鞋幫,熟練的動作讓人根本想不到她是位盲人。自2008年開始,聶道美每年都要做約200雙手工布鞋、棉鞋和拖鞋,免費送給困難群體。
這家人命運坎坷
聶道美家在淮南淮河北岸一個叫陶小郢的村子,房子單門獨院,門口是條約3米寬的土路,拐個彎通向不遠處村口的水泥路。雖然聶道美雙目失明,土路兩側也是田地和水溝,可她借著手中的探棍走路,速度并不慢,該轉彎時也不用人提醒。“村里的路都走幾十年了,根本不會走錯。”聶道美對記者說,家附近的房屋、道路都刻進了自己的腦子里,就像一張地圖。
聶道美失明已有23年,那時她得了青光眼,因家里生活拮據,耽誤了治療,最終導致失明。同一年,她的丈夫因受刺激得了精神疾病,沒過幾年,兒子又患上肝炎,至今未能痊愈,這個家幾乎塌掉。
2003年,政府為聶道美家辦理了低保,雖然那時每月只有38元,多少也緩解了家里的經濟壓力。“現在家里三口人吃低保,每月有500多元收入了,加上田里再收點糧食,日子比過去好過多了。”聶道美邊說邊使勁用右手中指上的頂針將針刺穿鞋底,她捏著針頭想拽出來,拽了幾下沒能拽動,只好用牙咬住針頭拔了出來。
干農活毫不含糊
“我從2008年開始做鞋捐給災區和敬老院、孤兒院,是為了回報社會。”聶道美說,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她從電視里聽到這個新聞后,就想著要為災區做點事。因為家里經濟困難,她拿不出太多錢捐贈,后來想到自己失明前會手工活,就讓兒子陪她到街上買來做布鞋的材料,做了幾十雙布鞋通過當地政府部門捐給了災區。
上午10點多,聶道美估摸著院子里曬著的稻谷得翻翻面兒,她放下手中未做完的鞋,拿著木鏟熟練地翻動起地上的稻谷,讓在底層的稻谷也能曬曬太陽。“家里勞動力少,農忙時我也要下田里干活。”聶道美說,雖然雙眼看不見,可她干起活來一點也不含糊,家里一天三頓飯都是她來做,因為每次都是有規律地擺放,鍋碗瓢盆放在哪兒,她都能隨手摸到。
翻完地上的稻谷,聶道美回到堂屋門口坐下來,展示了穿針的絕活:從竹筐里摸到針和線,把線頭和針放進嘴里,只見她嘴唇動了幾下,便用牙齒咬著線頭,用手把針從嘴里拿出來,而此時線早已穿進針眼里。“針眼在嘴里要立著,用舌尖頂著線頭穿進針眼里,這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練了兩天時間才成功,現在一分鐘能將三四根線穿進針眼里。”聶道美笑著說完,又一針一針摸索著縫起鞋幫。
做鞋險剪掉手指
聶道美家的堂屋靠墻位置,放置了兩臺縫紉機,旁邊一個紙箱里有不少已做好的布拖鞋。“做鞋面時,有時需要用上縫紉機,里面那臺縫紉機壞掉了,城里好心人知道后,就捐了一臺縫紉機給我。”聶道美說,她現在每年都會從低保收入里節省些錢出來,讓人上街幫忙批發做鞋的材料回來,一有空就做鞋,每年要做大約200雙,有布鞋、棉鞋和布拖鞋,攢夠一批就一起送出去。
2010年,她聽說潁上縣王家玉孤兒院里面有很多殘疾孩子,就專門做了一編織袋鞋子,委托政府工作人員轉送過去;當年冬天,她得知淮南夾溝鄉敬老院的老人需要棉鞋,又一口氣做了幾十雙送去;今年云南魯甸地震發生后,她又做了56雙布拖鞋,委托有關部門送到了災區……
一年做200雙鞋,對普通人來說也許并不難,而對雙目失明的聶道美來說卻十分不易,由于長期做鞋,她右手戴頂針的中指和拽線的小指都磨出了厚厚老繭;由于摸索著縫線,手也常被針扎破出血;由于看不見剪刀的位置,有回在剪鞋樣時,一剪子下去,差點將左手小指剪掉,至今還留有一道長長的傷疤。盡管如此,聶道美并不后悔,她對記者說:“只要我還能做動,就會一直做下去。”
記者張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