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佟敏 攝影報道) “同學們,你們知道萬戶是誰嗎?”“我知道,他是明朝的一個官員,曾用47支火箭捆綁在大椅子上飛向天空,但失敗了。”“對,萬戶因此獻身了,他被后人譽為‘飛天英雄’。他的故事激發了人類對飛行的探索欲望,并最終推動了航天技術的發展……”
近日,在淮南高新區弘湖社區鄰里中心的夢想家課堂上,安徽理工大學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星輝共振”志愿服務隊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化身科普導師,為社區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充滿創意的“水火箭探索與實踐”科普活動,在炎炎夏日里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星辰大海。
活動設置了航天知識科普環節。孩子們跟隨志愿者了解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發展歷程,同時學習了水火箭背后蘊含的“反沖作用”發射原理。理論知識鋪墊后,青少年們投入到動手實踐環節。兩到三人一組,利用塑料瓶親手組裝屬于自己的“火箭”。活動現場創意迸發——有的孩子精心繪制“紙片人航天員”置于箭體,模擬載人飛行;有的則自帶色素滴入儲水瓶中,讓即將噴射的水柱綻放絢麗色彩。
社區旁的如意公園草坪恰好成為理想的戶外發射場。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開始了——孩子們嚴格按照步驟操作:在塑料瓶制作的“火箭”中注入約三分之一的水,再用氣筒奮力打氣增壓。隨著“嘭”的一聲,“火箭”拖著彩色的水尾直沖云霄,成功升空引發陣陣歡呼。偶有發射失敗,孩子們也不氣餒,立刻圍在一起分析問題、調整裝置,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科學原理的理解,更鍛煉了團隊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安徽理工大學“星輝共振”志愿服務隊通過這場融合知識、創意與動手能力的科普活動,不僅為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增添了富有意義的科學色彩,更在一次次“水火箭”的騰空中悄然播撒下航天夢想的種子。小學生蔣一鳴捧著“水火箭”激動地說:“我的‘水火箭’發射成功了!我特別開心,長大以后我也想當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