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9月10日7版頭條
中秋節期間,綠色有機食品尤為熱銷。然而,有機食品產業在發展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開欄的話:
今年7月,省政府出臺《深入推進高成長性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將智能裝備、新型顯示、綠色有機食品等十大產業列為高成長性產業扶持發展。本報從即日起,推出系列一線調查,報道相關地區、部門如何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促進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本報記者夏海軍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出,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愈加青睞。有機食品是指無污染天然食品,主要特點是生產和加工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等合成物質,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
目前,我省有機食品產業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預計未來3年可實現銷售收入900億元。記者走訪了解到,雖然我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基礎較好,也有政府的有力扶持,但是仍面臨資金、監管、標準化等要素掣肘。
市場前景看好擁有發展有利因素
藍天如洗,水清如鏡。近日,記者在霍山縣佛子嶺水庫看到,剛捕撈上來的鳙魚、鰱魚等水產品被物流車送往合肥、六安等城市。“我們每天捕撈4000多斤的水產品,大多直供給省城的多家大型酒店。”邵峰集團總裁廣業林介紹,集團流轉了佛子嶺水庫、磨子潭水庫40年的漁業經營權。因為當地是合肥市的水源地,所以全部通過清水養魚的方式養殖,不會投喂任何人工飼料。“產自水庫里的有機魚特受市場歡迎。比如,市場上一般每公斤鳙魚16元,我們可以賣到30元。”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有機食品的銷售額超過50億美元,其中,出口規模約2億美元,同比有所下降。業內專家分析稱,目前國內的市場要遠遠大于出口的市場,國內消費增長過快,導致出口縮減。“國內每年的有機食品消費水平以30%至50%的速度增長,常年保持30%左右的缺口。”
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我省有機食品產業依托部分地區的生態條件、環境優勢和資源特色,保持了較快發展,已成為富有活力和成長性的朝陽產業,一些地方有機食品產業甚至成為當地的主導型產業。
在人們的印象里,淮南市是一座資源型城市。殊不知,有機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其繼煤炭、電力、化工后的第四大產業。該市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43家。“八公山豆腐”“馬店糯米”分別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全市有6家企業7個產品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19家龍頭企業62個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125個農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認證。
據了解,我省有機食品加工業正處在良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諸多有利的發展機遇。除了擁有發展有機食品產業自然條件基礎外,我省相繼出臺了若干推進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決策和部署,為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監管尚存漏洞亟待健全完善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肥西縣紫蓬山附近的安徽瑞森公司的循環經濟產業園。這里花香四溢,綠樹成陰,難以想象產業園年產3萬頭豬,每天有11噸的豬糞便。這里的豬糞便全部密封進入沼氣池,公司用沼氣發電,為豬舍的多臺大型空調提供電力。而沼渣用作3000多畝茶園和中草藥的有機肥。
“茶園生產的有機藤茶每斤賣到300元,比普通藤茶的價格高3倍至4倍左右。”公司董事長韋洋介紹,有機食品產業前景雖好,卻是一個花大錢的長線投資產業。公司已投入5000萬元,前3年幾乎沒有經濟效益。一般的中小企業因為融資不暢,大都無法堅持下去。“有機食品產業不僅需要政府引導、扶持發展,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
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由于有機食品被市場普遍看好,從而引來了眾多投資者盲目進入有機食品產業領域。但不少投資者因缺乏技術、資金,導致鎩羽而歸的事情時有發生。一窩蜂地涌入,反而影響了有機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而作為消費者,也被越來越多的打著“有機”旗號的食品迷惑了雙眼。有業內人士透露,一些無良商家為追求利潤,趁機鉆空子,制作“李鬼”產品攪亂了有機食品市場,相關監管任務艱巨。
“有機食品生產過程涉及生產、加工、貯藏、運輸等諸多環節,而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一些企業,往往以次充好,導致市場上假冒偽劣的有機食品較多,市場秩序亟待加強。”韋洋告訴記者,有機食品產業尚待發展,期盼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認證體系、溯源體系、標準化體系。
據了解,我省有機食品產業還面臨著其他一些問題的挑戰。如部分地區有機食品發展態勢良好,而有些地方擁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卻因為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不大,發展綠色食品的環境條件、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此外,普通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知度還有待提高,有機食品的品牌也落后于產業發展現狀,市場拓展力度仍顯不足。
壯大有機基地強化源頭控制
目前,邵峰集團已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有機魚產業鏈。“我們用水庫里的鮰魚加工成鮰魚片,出口到歐美,年銷售額1.2億元。此外,開發的魚肉水餃、魚肉包子等食品,也推向了市場。”廣業林說,公司利用大別山獨特的生態環境,大力開發有機魚系列產品,年產值2億多元。未來,公司還要通過土地流轉,承包大別山其他4個水庫發展養殖業,最終建成省內有機魚生產基地。
建設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是我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的首要舉措。今年,我省財政投入220萬元,用于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基地的建設重點以茶葉、水稻、小麥、水產、蔬菜等優勢農產品或地方特色農產品為主。”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項目10個,并且安排扶持資金150萬元。“此舉將對我省的有機食品產業發展壯大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強化“源頭”質量控制,是確保有機食品產業有序發展的重要環節。“全省正在加強有機食品標志監管員隊伍建設,未來3年內基本實現每個縣(市、區)有綠色食品監管員、每個綠色食品企業有綠色食品檢驗員的管理目標。”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龍頭企業可以帶動有機食品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綠色食品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生產格局。”安農大農學院教授黃正來建議,通過龍頭企業還能打造出若干名牌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我省有機食品產業層次。
據了解,按照我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的規劃,到2015年,有望實現有機食品企業達到550家,產品總數達到1800個,有機食品產地監控面積超過2600萬畝。至“十二五”末,實現有機食品年產量850萬噸,年產值460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42%和260%,占當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比重力爭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有機食品企業年檢率達到95%,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基本實現有機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