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上午,一個大約四五歲、虎頭虎腦的小男孩,急匆匆地來到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元新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監控點,扔下一個信封就急忙跑了。正在打電話調度疫情監測情況的村支部書記蔣林崗趕忙終止通話,可孩子已經跑遠了。
蔣林崗彎腰拾起落在地上沒有封口的信封,上面除了工工整整地寫有“叔叔阿姨”四個字樣,還有極為童趣的“a、o、e、i、u、ü”拼音字母。蔣林崗打開信封,信封里面裝著一張從筆記本上撕下來的內頁,是孩子寫來的一封感謝值守叔叔阿姨的信,落款是曹思怡、曹孟雅。短短幾行大小不一但很工整的文字表達了孩子們對監控點叔叔阿姨的感恩之情。
蔣林崗看后內心一陣觸動,眼睛馬上濕潤了,就把這封信交給村婦聯主席李莉,讓她收藏好,作為激勵干部繼續奮戰、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的身邊典型教材。事實上,元新村的黨員干部和許多志愿者也就是這樣做的。從除夕那天開始,疫情防控就迅速拉開了戰幕,村組干部和志愿者們日夜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無論是武漢返鄉人員隔離點,還是主要路口監控點,總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父老鄉親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為了讓村監控點的值守規范有序,防控小組的成員們24小時輪流值班,在值守點開展車輛攔截、體溫測量和信息登記工作,即便后半夜天氣寒冷,人員困乏,但只要有車輛經過,只要有上級傳達的緊急任務,防控小組成員便立即起身,不打折扣地做好測量、登記、隨訪等相關工作。
在元新村疫情防控的日子里,村干部和志愿者們付出的艱辛和汗水讓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這些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深深烙印,不斷涌起感激之情。6歲的曹思怡和8歲的曹孟雅覺得自己的安全是值守的叔叔阿姨們給予的,出于感恩,姐妹倆就寫了一封簡短的感謝信,用家里舊信封裝上送到了村防控監控點上。(通訊員 徐瑞成 李 莉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