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狗年是“旺”年,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諧音寓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人們對“汪汪”的認知多是家庭寵物,狗的忠誠,狗的依賴,使得狗成為人類最早、最長久的伙伴、寵物,許多主人與飼養(yǎng)的“汪汪”建立了持久深厚的感情,眾多寵物狗乃至成為家庭一員。
在“旺”年開年之時,狗也成為了人們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各種藝術門類也把“汪汪”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津津樂道,樂此不疲。此刻,淮南指紋畫家楊建立也把創(chuàng)作視角聚焦于“汪汪”上,他以指代筆,十指指紋、雙手掌紋、指甲皆可用上,蘸以墨泥及顏色,在宣紙上閃展騰挪,拿捏輕重,一枚枚指紋或濃或淡,似圓似尖,輔用指甲勾勒細微,技法靈活,創(chuàng)意十足。指紋圓圈自由排列組合,畫面上便呈現(xiàn)出形態(tài)各異的“汪汪”形象,這些圓圈由指紋表現(xiàn)以后,既有毛茸茸的質(zhì)感,卻沒有堆疊的累贅感,自然傳神。
楊建立指紋所畫的狗中,以呆萌的“京巴”居多,還有忠貞威武的狼犬。在楊建立的家庭畫室中,他還展示出一幅先前創(chuàng)作的“汪汪”指紋畫,三只“吉娃娃”躍然紙上,形態(tài)各異。楊建立畫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他家就養(yǎng)著一條寵物狗“雪球”,那是他愛人提議養(yǎng)的,只是如今活潑不再。這條16歲的白色“汪汪”,對狗而言已是高齡,如今,它眼也看不見,耳也聽不見,整天在向陽的室內(nèi)陽臺趴著,只是嘴里還能發(fā)出聲音,提示著它的存在。養(yǎng)了太長時間,感情太深了,楊建立的愛人一直舍不得,就是這么養(yǎng)著。狗狗的上方,有著2只鷯哥鳥籠,2只鷯哥會說話,時不時就來幾句,讓狗狗多了陪伴,顯得不太冷清。
今年63歲的楊建立退休前在淮南三中任美術教師,在從合肥調(diào)到淮南前已舉辦過個人指紋畫展,小有名氣。在1998年調(diào)到淮南后,一直潛心指紋畫的創(chuàng)作研究,獨樹一“指”,曾獲著名作家馮驥才題寫“手指能傳萬物神”。在淮南兩屆文博會及2017年合肥國際文博會上,其指紋畫均獲金獎。
追溯源起,指紋畫當屬指書、指畫演化而來。指畫又稱指墨畫,即以指代筆,蘸墨或顏色作畫,具有獨特的趣味和技巧,屬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畫法。關于指畫的最早記載,始見于唐代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里。在歷代的筆記野史中也不乏文人興之所至,偶一為之的記述,直到清初康熙年間大量的指畫作品問世,才真正開創(chuàng)了這一獨特的新興畫派。而受指畫風格影響者,就連畫壇怪杰揚州八怪也曾染指作畫。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博覽會上,我國著名指畫大師劉錫玲曾以巨幅畫作《桂湖春燕圖》一舉奪得金質(zhì)獎章。近代書畫大師潘天壽尤善以指掌畫潑墨荷花。
楊建立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探索指紋畫創(chuàng)作,他用大拇指和中指作為主要作畫工具,運用手指的天然紋路,作品內(nèi)容主要為寫意花鳥。他的作品在《人民日報》、加拿大《星島日報》、香港《文匯報》等影響巨大的報紙及多家電視臺專題播映,其作品流傳美日英法韓港臺及東南亞地區(qū),廣受歡迎,《人民日報》曾評價“指紋畫既有中國畫寫意的風格,又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奇妙的指紋畫為我國的繪畫藝術又添新品種。”
傳承與發(fā)展,是藝術的永恒主題。在去年秋季參加合肥國際文博會時,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注意到,在高手云集的國際文博會上獲得大獎的作品,藝術造詣是基礎,作品的獨特與獨創(chuàng)更是關鍵,楊建立的指紋畫便是全省唯一。本次采訪結束時,楊建立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時間,他要把這獨特門類更好地發(fā)展下去,潛心作畫,更多地宣傳家鄉(xiāng)、傳播淮南影響。
(記者 張雪峰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