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團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楚文化調研活動。
近日,淮南師范學院“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將目光投向千年歷史深處,這支由多學科師生組成的團隊跨越淮南、六安、阜陽三市,行程800余公里,以青春之姿探尋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基因密碼,重啟文化守護行動。
在六安白鷺洲遺址,隊員們于40℃高溫下穿行在東、西古城遺址間。無人機盤旋升空,手繪圖細致勾勒,現代科技與傳統方法交織,讓沉睡的夯土遺跡重現生機。在文物修復室,同學們還見證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田字格定位法與環氧樹脂修復技術讓殘損的文物重煥光彩。
淮南市博物館的燈光下,青銅光澤映照著年輕學子專注的面龐,一件件文物仿佛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阜陽市博物館的“楚風漢韻”研討會上,一場跨越代際的對話熱烈展開!霸鯓觿撔挛幕磉_?”“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同學們的問題折射出當代青年的文化擔當,歷史與現實在探索與探討間不斷交匯。
如何將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轉化為賦能淮南地方鄉村振興和文化發展的時代動能?尋訪團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隊員們白天走訪農戶、夜間整理數據,將一份份詳實細致的實踐報告精心打磨。
從武王墩考古現場到多地深度研學,從實驗室的匠心修復到荒野遺址的薪火重燃,再從鄉村調研到文創工坊,淮南師范學院青年學子正以創新實踐詮釋新時代文化傳承的深刻內涵,他們的探索演繹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青春答卷。在這片承載著楚漢文明的土地上,一場古今對話、文脈傳承的生動實踐正在持續深化……
(記者 付莉榮)
(圖片由淮南師范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