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沉甸甸的紫金石在普通人眼中或許只是一塊石頭,但在工匠們的眼中卻是一塊亟待雕琢的璞玉。它們被拿在手中來回揣摩觀察,粗糙的手掌慢慢撫摸著紫金石的各個切面、紋理,深怕遺漏每一個細節,經過深思熟慮后,才開始下筆在原石上畫出所需要雕刻的圖案,經過刀錘斧鑿的“千錘百煉”后,方顯露真容——款款雕琢精美的紫金硯便應運而生。
一方硯臺一段史
紫金硯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品,與端硯、歙硯等并稱中國歷史名硯,其原料選自八公山的天然石種--紫金石,石色赤紫而質潤澤。開掘紫金石制硯的歷史,可追溯自漢代,盛于唐代。紫金石有六種色彩,20余種石品,質地優良,天然色彩豐富,為歷代文人所賞識。北宋宰相杜衍之孫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中有云:“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為硯,甚發墨,叩之有聲,余家舊有風字樣硯,特輕薄,皆遠古物也”。
紫金硯是傳統手工藝品的典型代表,整個生產過程有20余道工序,主要包括:采石、制硯、打磨、封蠟、硯銘、配盒等。制硯的傳統工藝有浮雕、透雕和線刻三種;其具體操作刀法有單刀、雙刀、切刀等十幾種;圖案主要有傳統的變形紋樣和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兩大類;主要生產器具和設施有50余種;成品樣式一般按制式分規格硯和就形硯兩大類。紫金硯雖有千年歷史,但長期以來其制作技藝全靠師徒傳承,還要憑個人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感受才能掌握。
一氣呵成一精品
作為制作紫金硯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者之一的和先軍從業21年來,和紫金硯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經驗,讓他拿到原石,根據其造型和紋理便能快速勾勒出成品硯臺的樣式。
“嘩啦……”一陣陣金屬碰撞的聲音傳來,和先軍將他的工具一股腦地倒在操作臺上,細細一數竟有20余種,每個工具造型各異,有扁的、圓的,有方的、柱形中空的。這些工具都是根據他自己的操作習慣制作的,長短不一、大小各異。“紫金硯上雕刻的動物以龍鳳居多,還有一些象形的瓜果植物,但今年有不少人提前預定了帶狗的硯臺,大概是狗年的原因,送給孩子留作紀念。”正說著,和先軍拿起了手中的記號筆,在事先選好的一塊石料上簡單勾勒出了一幅圖案。“這塊硯臺我打算以浮雕的形式進行雕刻,有一只金犬在樹下回望樹枝上的喜鵲。喜鵲寓意福來到的意思,狗叫聲汪與旺又是諧音,這款作品便稱之為‘金犬旺福’。”
和先軍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自己要么不雕,一旦做了便會一氣呵成,這款“金犬旺福”預計四五天便能完成。一般來說,自己拿到一塊石料,先用機器進行打磨去掉浮皮,觀察石料的顏色紋理,然后據此進行設計,再用工具進行輪廓雕刻,而后進行砂紙油石打磨拋光,進行細刻,主要是對人物、動物的神態等細微地方進行加工,保證作品栩栩如生,最后進行打磨上蠟、包裝上架,進行展出。在雕刻的整個過程中,力求刀法嫻熟到位,這樣刻畫的形象才能生動傳神。如果在雕刻過程中出現瑕疵,必須及時補救,但成品效果就會大不如一次成型的作品。
一片情懷一心愿
“學習雕刻紫金硯很苦,我自己掌握很多技術都是靠師傅傳幫帶教出來的。”和先軍坦言,自己當初學習雕刻是為了找份工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也漸漸愛上了這份職業。一般來說,雕刻紫金硯從學徒到獨立完成作品需要5年的時間,學徒先從規格硯臺雕起,一邊練雕功,一邊學習繪畫造型等技巧。可以說,作為傳統技藝的雕刻,考驗的是綜合素質,更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悟性才會有所大成。師傅言傳身教最后還要靠自己按部就班地練習,所謂熟能生巧,練著練著就會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設計,讓作品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和先軍看來,一件好的紫金硯作品不僅要石料好,意境深遠,雕刻過程中的心情和靈感也是決定作品成敗的因素之一,而紫金硯所選用的象形造型很多來自生活,甚至比實際略微夸張。雕刻人物,需要掌握人體結構,注重面部的神態;植物則刀法干凈利落,特別是梅花、竹子要體現力度;而動物則要傳神,將其神態刻畫出來。從業21年來,和先軍總共帶了7個徒弟。他認為,這個行業門檻很高,但成才晚,一般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基本算是入門,即便是現在自己仍然是一個學徒,也一直在學習繪畫,觀摩大師作品,從中掌握更多地技術要領。和先軍說:“紫金硯雕刻這個行當的飯碗不好端,平均一個師傅只帶一兩個學徒,而要想學有所成卻少之又少。”他倒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熱愛這份傳統技藝,從事這份職業,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能繼續傳承下去。
圖一:和先軍正在雕刻紫金硯作品“金犬旺福”
圖二、三、四:部分紫金硯作品
(記者 李舒韻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