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姚尚書先生的《淮南歷史漫步》
浩浩蕩蕩的千里淮河從遠古時代湍流至今,從中原腹地奔騰而來,直到流經廣袤的皖北平原,方才放慢了腳步,稍作喘息后才慢悠悠地東流入海。正是這一慢動作的瞬間,淮水便肆意開來,一片澤國。這給逐水草而居的淮南先民造成災難的同時,也提供了不竭的物質資源,四通八達的水系更讓這兒成了古代的交通樞紐。歷史上淮南就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謂。
大自然的造化,使淮南這方水土在祖國的歷史長河中舉足輕重,研究這一歷史意義不可小覷。淮南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姚尚書先生就是長期耕耘于這一歷史原野上的拓荒者,《淮南歷史漫步》無疑是其豐碩成果之一。
尚書先生高校畢業后,即從事淮南地方志編纂工作,深入鉆研淮南歷史。他一頭扎進歷史的迷宮,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然而,尚書先生并非老學究,更非書呆子,而是銘記歷史在現代社會中的“教化”作用,從1998年始,即受邀在淮南市委黨校作“知我淮南,愛我淮南”歷史文化講座。講座的開辦過程,也是文稿的完善過程。因而,也成就了《淮南歷史漫步》這部書。
《淮南歷史漫步》20余萬字的長篇,貫穿其中的主題,即淮南人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歷史文化精髓的整飭。
何謂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為文化。可以說文化為人類所獨有,是文化成就了人類,助推人類社會的發展,造就了現代文明。
《淮南歷史漫步》走進幽邃的歷史,探索淮南人文化的源頭活水,講述著淮南人的文化個性、文化品格。從宇宙混沌初開、淮水孕育的文明到舜耕歷山、大禹治水的傳說以及淮夷人與淮夷文化的輝煌;從州來國的始末到蔡楚文化;從淮南王劉安到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從守成良相呂夷簡到一代帝師孫家鼐;從明初淮南大移民到淮南煤礦的開采、淮南三鎮的初步形成。每一歷史階段、歷史事件,無不淬煉出淮南人的文化精髓,彰顯著淮南人的文化光芒。正如該書序論中所謂,長期的歷史積淀賦予淮南文化鮮明的精神特質:一是勇于擔當的自強精神。這是各種政治力量、軍事斗爭在淮南地區長期較量的結果。二是善于探索的求是精神。一部科學巨著《淮南子》即為典型代表。唐代學者劉知幾,將其美譽為“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天下第一奇書。三是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淮南地處淮河腹部,位置險要。經常遭受戰爭創傷、水患災害的淮南人民煉就的精神品格。四是,不甘人后的創業精神。淮南誕生了本地區最早的近代工業——淮南煤礦;修筑了安徽第一條鐵路——淮南鐵路。沒有創業精神,是成就不了這些大事業的。五是,和衷共濟的包容精神。淮南是一座移民城市,長期以來形成一個多民族的都市文化交融平臺,人們相互尊重,“同生死、共患難”已演繹為千年不變的文化理念。
淮南人的文化精髓、精神特質,成就了歷史上的淮南,也必將在今日之淮南現代化征程中續寫新的輝煌!
歷史學的價值無非于“資政、教化”。作為史學工作者,理應把握歷史主流,感知歷史脈動,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助推社會文明進步。作者無疑在物質財富極大發展的今天,從精神力量、文化層面能動地助推美好淮南建設,意義重大。
“淮南蟲”的發掘,意味著歷史上第一縷生命之光誕生于淮南。這是淮南的獨有,淮南人的榮光。如此歷史地知我淮南,才能更好地愛我淮南,愛我中華民族,從而把握好人生定位、堅定理想信念,為華夏民族復興大業不懈努力。
舜帝南巡、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刻表明賢明君主的民生思想至高無上,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源遠流長。
舜當政,命鯀治水。鯀采用“堵”的辦法,到處筑堤,背離客觀規律,洪水肆虐,人民苦不堪言!舜怒而斬之。隨即責成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汲取父親的教訓,采用“疏”的辦法,劈山鑿嶺,使大小河流各歸其道,東流入海,天下豐稔。這同時也表明,有作為的君主臧否有法,該追責的毫不留情;有才干的不計前嫌。
作者不惜筆墨,用四個章節敘寫劉安及其《淮南子》,不光是因為《淮南子》是一部絕代奇書,更是因為該書主筆劉安富于正能量的悲情人生。
劉安于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襲封淮南王,在位42年。劉安任內始終踐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成效斐然,為民間積累了豐厚的財富,給百姓以許多實惠。為將自己創新發展的馭國之策上升為理論,永固劉氏江山,劉安摒棄門戶之見,廣招名士,吸納眾家之長,合力編著《淮南子》。他在《淮南子·要略》中寫道:“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這就深刻地闡述了劉安編著《淮南子》的本意。
時值漢武帝劉徹剛剛即位,劉安即將此書晉獻給武帝;武帝“愛而秘之”,視若珍寶。
可見,劉安在西漢鼎盛時期是最為出色的一位諸侯王,堪稱人格端莊、學養深厚、政績卓著。正是這樣一位出色得幾乎無可挑剔的王候卻也遭致小人以“謀反”罪的暗算,竟在58歲之年黯然自殺,怎不令人扼腕喟嘆!
作者之所以極力推崇劉安的人品學養,再三為其不具備基本的“謀反”要件而辯護,表明了劉安恪盡職守、嚴以律己的優良品行與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史學工作者責任擔當意識的高度契合而形成的共鳴。
其次,對呂氏的“一門三相”、孫家“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諸多贊譽;對守城方震孺、名將楊岐珍、知縣李兆洛等仁人志士清廉為官優秀品行的熱情謳歌;對投機鉆營、亂世奸雄苗沛霖無良行徑的暴露鞭撻等等,無不昭示著作者是非分明、嫉惡如仇的浩然正氣!
尚書先生長期從事淮南地方志研究,他的筆下事實清楚、脈絡分明,人物形象鮮活,行文走筆猶如游龍戲珠、自然天成;好似老朋邀你漫步聊天、娓娓道來,領你沿著悠悠淮水溯流而上,信步走進歷史,瀏覽沿途風光:那里柳暗花明處,有荊棘叢生;洪波奔騰中,也有暗流涌動。警醒你修煉自我,傳承淮南人從歷史積淀中發掘的文化瑰寶,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共筑美麗的中國夢。
這,恐怕就是作者不惜寶貴時間,陪你漫步淮南歷史的初心所在。
(沈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