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一生歷經坎坷,幾多磨難。記憶中父親在那艱苦的時期,也曾度過了幾年較悠哉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也曾經給我很多的父愛,讓我至今記憶尤深。
那是我剛剛上小學的時候,恰逢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這時國家政策較好,市場是自由開放的。正值青壯年的父母親將在南京學的糕點手藝,悉數展現出來。在當時的淮南市田家庵老鎮最繁華的地方——紅風戲院門口擺起了糕點攤。回想起來父親會做的糕點還真不少:餅干、桃酥、綠豆糕、大京果、小京果、大麻餅等。父親還會做月餅,父親做的月餅是傳統的那種,里面的餡是冰糖,還有杏仁、核桃、芝麻什么的,還有青、紅絲。每到中秋節父母親都要連天加夜的趕制,由于價廉物美加之父母親做生意十分厚道,常常供不應求。
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沒有什么娛樂,連電影也十分少,聽京戲是父親的唯一愛好。紅風戲院離我們家不過百米之遙,收過生意后,父親幾乎天天都要來光顧戲院。父親聽戲,總要帶上我,一我是長子、二也是有些偏愛吧。與其說父親看戲不如說是聽戲,父親一邊看一邊還擊打著節拍,聽到精彩處,還會喝彩。那時的我心里想:父親真是一個“戲迷”。
年紀還小的我,看戲只喜歡看一些熱鬧的,武打的戲,像“孫悟空大鬧天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七俠五義”“三岔口”“失空斬”什么的。最煩看的不過于是那些“老生”“老旦”唱的戲,他們一唱唱半天,也下不了場,咿咿呀呀,聽也聽不懂,聽著聽著我就睡著了,直到散場還在酣睡中。
此時,父親從不叫醒我,而是背著我回家,迷迷糊糊的我,躺在父親的背上,只覺得父親的臂膀是那樣的寬厚,那樣的溫暖,那樣的舒適。
今天如果有人問:父愛是什么?是金錢,是權力,還是名人下的光環。我說:不!濃濃的父愛,就在父親的背上,在父親的肩上,就在那無言之中,無聲勝有聲!
悠悠歲月,春去冬來,年齡越大,記憶越深。迷迷糊糊的童年時代早已過去,今天的我也不再年輕。父親離開我已經多年,但這一時期的美好時光,濃濃的父愛,仍值得我回味,它將永遠定格在我深深的記憶中。
(汪積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