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困南唐”解圍第二天記事
歷史演進的規律,真是盛極必衰。大唐盛世,亦概莫能外。
隋朝確立的科舉制,首開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之先河。唐朝沿襲。因此,一個人要想進入體制內,在唐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科舉考試。鹽商之子儒生黃巢,就是一個立志通過科舉考試來實現自己理想和抱負的人。
但命運偏偏不給黃巢機會。他屢試不第。最后一次落榜后,極度失落的黃巢,在京城長安街頭買醉,咬破手指,在一面白墻上寫下了著名詩篇《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寫罷,憤然離開長安。
公元880年,已經成為農民起義軍領袖的黃巢,攻破唐都長安,自立國號大齊,當上了皇帝。
中國歷史上可圈可點為數不多的強盛帝國唐,由此進入四分五裂、藩鎮割據時期。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亂世之南唐
看來皇帝的誘惑實在太大了,亂世末路,想當皇帝的心誰都會有。儒生黃巢也有。你不是讓我不第嗎,那我干脆造反,自己當皇帝算了。黃巢當皇帝的直接后果,是導致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割據時期。
公開資料顯示,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政權被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后,先后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南方的統一。
我們單獨來聊聊南唐。南唐這個國家,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最盛時幅員35州,人口500萬。都城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壽州,當然也就是今天的壽縣,是當時南唐的第二大城市,因為北有淮河、八公山作為天險屏障,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當時南唐和后周混戰的戰略前哨。壽州城如果丟失,后周軍隊則飲馬長江,取南唐都城金陵易如反掌。
相對于五代十國中眾多國家而言,史書對于南唐這個短命國家,其實著墨屬于很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蓋有兩個方面因素。其一,在混戰連年、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民眾的生活還算不錯。其二,也是眾所周知的因素,后主李煜的詞。這兩大歷史性貢獻中,前者的功勞主要歸于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值得一提的是中主李璟,他不僅詞寫的好,把國家治理也不錯。到了后主李煜,他一心一意研究填詞,整日風花雪夜,尋歡作樂,把國家政務拋在一邊。最后被北宋所俘獲,郁郁寡歡中死去。作為“花間派”的代表人物,后主李煜的詞風,以被俘為分界線,開始轉向寫實,內容也體現出憂國憂民。當皇帝時不珍惜,淪為階下囚才知道當皇帝的美好?上В磺薪酝砹。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是最晚被北宋所滅的國家。從后周算起,南唐和北宋的恩怨從未解開過。
“南唐之困”解圍第二天
“趙匡胤困南唐”,在淮鳳壽民間流傳著多種版本的附會。這些民間演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本地土著對于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雄才大略的推崇和人格魅力的敬仰。盡管這些附會,在時間的推算上與歷史真實相去甚遠,但仍然無法抹去土著百姓對于宋太祖趙匡胤人格魅力的一致認同。
洞悉五代十國歷史的人們,其實是知道的,趙匡胤在擔任后周大將期間,就已經多次征伐過南唐,那時,虎踞中原的后周已經初步具備統一南方十國的基礎;及至趙匡胤創立北宋之后,只是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因此,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可能是,趙匡胤身陷南唐重鎮壽州重圍的那一次的時間,應當是在他擔任后周大將期間,而不是他已經當了北宋皇帝之時。因為道理很簡單,作為皇帝,他沒有理由御駕親征來攻打南唐的一個城市壽州,要打也應選擇去打南唐的都城金陵,這才符合基本規律。
還有另外一個基本事實,也有必要梳理清楚。那就是,誰困誰?所謂“趙匡胤困南唐”,到底是趙匡胤把壽州圍困了,還是趙匡胤被南唐困在了壽州?歷史的真實,當然是后者了。
把這些事實和史實厘清之后,我們重點來講后來影響了趙匡胤治國思想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發生在趙匡胤被困壽州解圍后的第二天。
第二天一大早,天氣很好,大將趙匡胤的心情也很好。于是,趙大將軍的手開始癢癢起來,決定去城外的樹林里打鳥。
每個人都有愛好,趙匡胤也不例外。只不過,他的個人愛好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的愛好是,用彈弓打鳥。
“啪啪啪”,彈無虛發,鳥兒落地。正在趙大將軍玩得興高采烈之時,一名謀士突然出現在他面前。
“將軍,您不能再打鳥了!”謀士一把奪過趙大將軍手中的彈弓,很武斷地告誡他。
“你剛才說什么了?”一名區區軍中謀士,竟然敢用這樣的語氣和自己講話,而且還阻攔自己打鳥,年輕氣盛的趙大將軍十分惱怒,“你把剛才的話再重復一遍!”
出乎趙大將軍意料,這位謀士絲毫沒有畏懼之色,清晰地重復了一遍:“將軍,您不能再打鳥了!”
這下真惹惱了趙匡胤。他抽出了佩刀,感覺不合適;又揮起了馬鞭,感覺也不合適;恰好有幾個砍柴的樵夫在那里圍觀看熱鬧,他一把搶過樵夫手中的斧頭,用斧頭柄向謀士砸去,擊中了謀士的嘴巴,謀士的門牙一下子被敲掉三顆!
看著滿嘴流血的謀士,趙匡胤一下子冷靜了下來。趕緊返回軍營,安排給謀士醫治。忍著疼痛的謀士,給趙匡胤講了一番話。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將軍,您是一軍之主,剛剛才從唐軍重圍中突出來,您難道忘記壽州的百姓是拿什么慰勞您的嗎?白面、豬油做成的餅子!您被困壽州三年,連野菜、樹皮都吃光了,您應當知道白面、豬油何等金貴啊!這說明了壽州的百姓信任您、愛戴您。而您呢,剛剛解圍,您就迫不及待去打鳥,一傳十十傳百,壽州百姓怎么看您?天下的百姓怎么看您?再說了,軍務重要還是打鳥重要?您怎么分不清輕重緩急呢?還有,我勸您不要打鳥,您卻失去理智,用斧柄敲掉了我三顆門牙。心胸氣量如此狹小,聽不進不同意見。將軍,您是一個有夢想的人,您是準備干一番大事業的人,如此心胸氣量怎么能讓天下人信服并追隨呢?
趙匡胤羞愧不已。于是,他當著全軍將士的面,鄭重而真誠地向那位謀士道歉,并給予了重獎。
他還從此立下一條規矩:謀士可以直接進帳向他諫言,可以對他的一切行為進行監督。
壽州之困解圍三年之后,趙匡胤采納了軍中謀士的計策,假借遼國入侵,征得后周皇帝同意,率傾國兵馬北上,在開封的陳橋發動兵變,稱帝,建立宋。
五代自此結束,趙匡胤帶領著北宋開啟了統一南方十國的宏偉征路。
太祖之治國“三項規定”
趙匡胤稱帝之后,掃平南方十國,建立起了統一的疆域廣闊的帝國。繼漢唐之后,中國歷史迎來了第三個強盛時期。
宋太祖登基之初,就在祖廟中建一密室,立碑一塊。并規定,新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入密室,學習領會碑文內容,并僅皇帝一人掌握,不得外泄。而陪同新皇進入祖廟密室的人,嚴格限制為一名太監,且不得識字。
祖廟密室里石碑所刻內容,成為北宋國家機密。
直到1126年“靖康之難”,金兵攻陷北宋都城開封。金軍統帥進入宋家皇室祖廟,懷著疑惑和好奇的心理,打開了那間密室。密室內,空空如也,僅立石碑一塊,上面刻著三句話。用白話文翻譯出來,這三句話分別是:不增加百姓賦稅;不殺士大夫;保全柴世子孫。
體恤民情、輕徭薄賦;重視教育、尊崇知識分子。前兩條都好理解。保全柴世子孫,難以理解的是這第三條。
后周一共傳三帝,太祖郭威,世宗柴榮(郭威的皇后柴皇后的侄子,郭威的養子),恭帝柴宗訓(柴榮的兒子)。趙匡胤為外戚,也就是柴皇后的直系親戚。他發動陳橋兵變時,廢恭帝,滅后周,立宋。從心理感情來說,趙匡胤和被廢的恭帝其實是有親情血脈的。一方面是親情血脈的牽連,一方面是對自己取而代之的愧疚的牽絆,最終促使他把“保全柴世子孫”作為傳國的三項規定之一。
按照常理,趙匡胤的皇位從柴氏手中奪得,他應當對柴氏嚴加防范,甚至斬草除根才對。然而,他卻立下國規,要求保全柴氏子孫。在兩宋延續的321年間,相較于前兩條國規,“保全柴世子孫”這條規定被執行的最為徹底。這是何等宏闊的胸襟和氣量!
這就不難理解,大家看《水滸傳》中的那個柴進,柴大官人的,位列梁山108條好漢第10位,究竟是何等的風光了。大哥宋江對他禮讓三分不說,那些好漢皆開口閉口言必稱柴大官人。因為,這個柴進,是柴皇后的直系后裔。梁山好漢被集體招安后,柴進被授予橫海軍滄州都統制,后辭官回鄉,終老。他是108條好漢中寥寥幾位得以善終的好漢。他如不終老,南宋官府是不敢殺他的。因為他姓柴。
北宋,共歷9帝,168年。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鼎盛時期,人口1.26億。
今天,我們試圖尋找太祖趙匡胤困南唐的遺蹤,撥開歷史的迷霧,扒開歷史的浮土,還原歷史的本真,講述歷史的故事,為那一頁令人神往的歷史寫下淺薄的注腳。
我們仰視著大宋的榮光。
(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