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一輩子務過農、扛過槍、走街串巷經過商,雖然沒多少學問,但閱歷卻比一般農民豐富得多。生活是一把無情的刻刀,將祖父走過的坎坷、歷經的風雨雕刻在他面龐之上。
我升入初中時,家里經濟拮據,父母被迫到外地謀生,將我托付給祖父。自那時起,祖父就擔起撫育我的重任,不僅供我衣食住行,還用富有內涵的名言激勵我的成長。
父母離開家鄉后,地里的農活基本上就落在祖父身上。農忙時節,我放學后要盡早回家,幫祖父進行農事勞動。當同村的小伙伴兒都無憂無慮、漫無目的地閑逛時,我卻面朝黃土背朝天,做一個不精農活的“莊稼人”。當然,我間或也會發牢騷,向祖父宣泄我的情緒,可他總是平靜地說:“你讀書難道沒有聽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別埋怨,好好干,現在使你痛苦的勞動對你以后的成長都有好處!”祖父的理論至今沒有被推翻,我相比同齡人而言,參加勞動的經驗豐富,能吃苦,以致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無論經受何種勞累與挫折,都沒能夠消損我的意志。
中考那年,我因嚴重偏科,被一所口碑較差的高中錄取,傳言這學校的本科升學率極低。當時的我猶豫不決,不知是讀高中還是永久地向學校作別。祖父告訴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或許你讀高中考不上本科,但如果你在高中期間勤奮讀書,肯定也能學到不少知識。咱家還沒有出過一個文化人,我雖然沒上過幾天學,但還是希望你能多讀點書!”經過再三抉擇,我最終還是聽從祖父的建議讀了高中。三年的高中生活里,每當我處在迷惘之際,祖父的諄諄教誨就會浮現在我的面前,給我指明前行的方向。高考那年,我考入一所師范院校,他的臉上盛開一朵花,皺紋仿佛都減少了許多。
祖父一生節儉,從不敢浪費一粒糧食,因此也將這種品質傳遞給我。我有次吃飯落下許多米粒,祖父便教訓我:“書上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啊,你可倒好,看看碗里剩的米粒,全部給我吃了!咱家世代都是農民,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們為了糧食,早出晚歸,辛勤勞動的樣子嗎?”我被祖父說得啞口無言,乖乖地將碗里的一顆顆米粒吃干凈,他才滿意地直點頭。
如今,我遠離祖父與農村,很少再能聆聽他對我的教導。然而,但凡節假日,我仍喜歡回家,喜歡讓祖父為我上一堂思想教育課。祖父提到的那些名言教會我吃苦、讀書、節約,將會永遠縈繞在我的耳畔,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生活,是我今生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田家庵·譙 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