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高中后,離家越來越遠。我們在學校附近租住了房子,便于陪讀。因忙于女兒上學的事,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婆婆家了。
那天,婆婆打來電話說,要到我們租住的房子看看。老公擔心自個的媽找不著道兒,迷了路,不想讓她過來,可婆婆執意要來。
我和老公早早地來到站臺,看見公交車緩緩駛近。車門打開,婆婆挪動著不太靈活的雙腿下了車,手里拎著兩個大塑料袋,袋子里裝著兩個保鮮盒。老公接過袋子問:“這里都裝了啥?”婆婆說:“一份紅燒雞和一份紅燒排骨,俺孫女喜歡吃。你們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做,俺反正閑著沒事兒,做好了給送來,你們得抓緊時間吃。”
走進出租房,婆婆東瞅瞅、西看看,摸摸這、按按那,不住地點頭說:“不錯、不錯,房間寬敞,采光不錯,住起來舒服。”“這房子一個月租金得多少吶?”婆婆問。老公說:“1200元一個月。”“哦,有些貴了。”“媽,你別擔心,我們租得起。”婆婆低下頭,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沓錢遞給我們:“這是2000塊錢,不多,你們拿著。俺孫女上高中了,俺也要表示一點心意。”說完,把錢塞到了我的手里。
婆婆起身準備走了,我攔著不讓:“媽,月兒(女兒的小名)馬上放學了,你再等等。”這么長時間不見,我知道婆婆肯定想孫女了。婆婆笑笑說:“不了,俺還得趕回去給你爸做飯呢。讓月月好好吃飯、好好讀書。你們都忙,就不要掛念俺們了,等俺們有空了再來。”我們實在留不住,只好將婆婆送到了車站。
握著這2000塊錢,我面色發燙,眼眶發紅。我知道這是婆婆省吃儉用,一點一滴攢出來的。婆婆對自己特別“摳”,襪子破了補了又補,剩菜剩飯熱了再吃,天熱舍不得開空調,一件棉衣穿了幾個冬。她把省下的錢拿給我們用,是想讓我們吃好些、喝好些、住好些,而她卻唯獨忘了對自己好一些!
女兒放學回家吃飯,一邊啃著雞腿一邊說:“好香,好香,像是奶奶燒的味道。”我說:“是呀,奶奶特意做給你吃的,還親自送過來的呢!”“奶奶為什么不等我、不見我呀?”“奶奶怕影響你學習和休息。”“這個雙休日,我要去見奶奶,我想奶奶了。”“好,媽陪你去看奶奶。”這是我和女兒發自內心的約定。
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女兒與婆婆朝夕相處,感情一天濃似一天。接送上學,買菜做飯,生病看護,婆婆將全部的時間和心血用在了女兒身上,沒有一句怨言。因為有了婆婆的分擔,我能安心于工作,能偷得半日閑看場電影、逛逛公園,能精神抖擻地奔波打拼。眼下,因為讀書,祖孫倆要分開,幾個月難見上一面,這份難舍難分讓人心酸。
婆婆是農村人,種了一輩子莊稼,身上有著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勤勞、樸實、堅韌、善良。女兒出生后,我曾和婆婆住過幾年。婆婆內向敏感,我外向直接;婆婆不愛說話,我快言快語;婆婆節儉度日,我有錢就花……兩個女人,一個生在農村,一個長在城市,生活習性天差地別,矛盾、誤解、計較、指責,不可避免。我固執地堅守自己的陣地,關上了心門,不認輸、不妥協。
看著老公焦頭爛額,感受著家庭的尷尬氣氛,我知道,打破這種局面必須有一個人先退讓、改變。想著婆婆是我的長輩,想著我分娩時婆婆悉心地照顧,想著婆婆生了這么一個優秀的兒子,想著婆婆沒日沒夜照顧孫女的辛苦,所有的糾結、不快,一瞬間全放下了。所謂,愛屋及烏,真正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一切,包括他的父母和家人。
我不再大著嗓門和婆婆說話,不再亂買東西在婆婆面前顯擺,不再任性亂發脾氣,勤快地收拾家務,逢年過節送給婆婆一個貼心的禮物,發生誤會主動找婆婆解釋溝通……人心都是肉長的,婆婆感知著我的變化,也有了應有的變化。不再唉聲嘆氣,不再向兒子抱怨,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對我的態度越來越好,盡心盡力操持著這個家。
后來,我和老公在市中心買了一套房子,給公公婆婆住,讓他們在城里享享清福,不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日子。婆婆逢人便夸我懂事、孝順,像閨女一樣親。
每每做了好吃的,婆婆便喚我回家吃或讓老公帶給我;有個頭痛腦熱的,婆婆也是牽腸掛肚;工作繁忙時,婆婆主動請纓,照顧周到。我們雖不住在一起,卻以這種相親不相近的方式相處,增進了情感,減少了摩擦,不吵不鬧,和風細雨過好每一個日子。
世界那么大,能夠抱團取暖、相互支撐的就那么幾個人。婆媳沒有血緣,卻是至親。作為媳婦,作為晚輩,應該放下身段,尊重婆婆,包容她的缺點,理解她的做法,抱著一顆感恩之心,不斤斤計較一時之怒,不和婆婆一較高低。贏了面子,輸了情感,多傻!
吃著婆婆做的可口飯菜,躺在婆婆縫制的棉被里,穿著婆婆打的毛衣,我的心暖暖的。我愛婆婆,因為婆婆是愛我、疼我的媽。
媽!我會好好孝敬您,愛您的好與不好,讓您心滿意足地生活。因為,我是您的兒媳,更是您的女兒!
(大通·石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