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晨讀時,看到一則故事:北宋一位地方官員從皖南宣州尋得一方寶硯,便趕往東京汴梁,送給能決定其前途命運的宰相王安石。這方寶硯,不需添水,只要哈口氣,硯內便會靜靜地冒出墨色水滴。王安石看著這方神奇的寶硯,沒吭聲,將硯臺放在桌上,徑直出門。一會兒,他到院內井中搖出一桶水提回辦公室,問那官員,“你說,這桶水能值幾個錢?”
在文化璀璨的宋代,硯臺不再是單純的文具,儼然是集雕刻和繪畫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搶手貨。然而,對于的宰相王安石來說,這個寶硯無非是省下一點研墨的水而已。
多年前在紀委參與查辦一起國有土地案件時,一開發商通過戰友弄到了我的手機號碼,打電話問我是否喜歡手表,我一口否認。不久,他就叫我這位戰友把手表拿給我看,神秘地說價值好幾萬元呢,讓我收下它,我便向戰友說明利害關系后,并拒絕了。有一天中午我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突然有人敲門,進門后他放下手表就走……。當然,最后沒有讓他得逞,還是按法定程序給依法查辦了。
現在想來,心里還為自己捏一把汗。若當時給了情面,或者收下所謂的名表,我還能安心工作生活讀書學習嗎?還能作為一名紀檢干部維護黨規黨紀嗎?當時雖然得罪了幾個人,有的因此后來形同路人,但我心中安然無悔。
黨員干部不是不能有愛好,但一定要有“度”,要防止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那些所謂的“喜好”,自己心里掂量掂量,其背后充其量不就是利益交換嗎?那些所謂的“寶貝”能比黨和人民的事業,比良心、比自由、比家庭還寶貴嗎?
玩物喪志,古今皆如此。作為國家公職人員,有時也面臨被圍獵的危險,而這些圍獵者伺機尋找的“突破點”就是你的喜好。
(田家庵·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