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表達
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進程上,對繪畫圖式要注意意境的表達,自從宋元以來就有記載,并出現許多繪畫圖式注重吉祥寓意作為精神訴求的作品。利用象征、寓意等多種手法傳達人們對吉祥的祈愿,在中國清朝,曾出現“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思潮,充分反映了中國民間對美好生活的祈禱。這種意識在中國歷史,宗教、民俗、傳說等傳統文化的綜合運用中,一直成為主流。
“圖必有意”繪畫藝術發展到當代,隨著人們意識的進步和提高,對藝術表現的圖式不斷創新,有“圖必有意”換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就傳統中國畫而言,在中國山水畫、花鳥畫的表現圖式中,雖然筆墨技巧是舒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終目的。借什么物,抒什么樣的情,傳達畫家什么樣的情懷,最終使受眾得到怎樣的享受和啟發?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要求所在。吳昌碩、齊白石的繪畫不但筆墨技法好,他們借助梅、蘭、竹、菊、松、鷹、壽桃這些充滿吉祥喜慶,祥瑞健康的造型和色彩來歌頌生活,表達祝福,他們用繪畫贊美善良,歌頌美好,給人以精神享受。因而得到人民的尊重也是自然的。
中國山水畫表現了山石的偉岸,流水的靈動,松樹的堅強挺拔,使人游山則增壯志,游水則激情澎拜,人們登高山能一攬眾山小,臨大海則產生無限情思。山川流水的精神屬性,令無數畫家傾拜。千古江山,英雄無覓,他們留下的作品至今令人敬仰。如今,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藝術個性各有不同,但只要那些符合藝術中歌頌真善美的圖式,才會給人記憶,并被歷史所記錄。
中國傳統山水畫,曾因生活中地域的局限,形成有所謂南北宗之說。時代的進步,信息交流的便利,交通旅游的方便,使世界風光都可即在眼前,何止中國的南北宗山水畫。中國山水畫最現代性的表現形式,一直是有責任感的中國畫家探索的目標,但怎樣的圖式才算是現代性的?各有想法,各行其道。雖然用了直接寫生的方法面山而畫,但呈現的多還是傳統式樣;用現代西方的寫生觀去表現山水,不是缺少意境,就是清淡寡味,因此缺乏受眾。本人從研究西畫開始,現在又研究中國畫的表現圖式,在造型上采取一些平面裝飾的重構方法,注重形式感而不重視具體的質感,在用色上排除固有色觀念,不注重隨類賦彩而重整體色調感,讓色彩更好地表現情緒;調動冷暖關系,表現畫面的主次,同時借助西畫的明暗和虛實處理方法,以求畫面整體統一。這些技法的嘗試,都建立在自己對中外繪畫的理解上,受知識和能力的局限,試驗也會受到限制,但這些圖式必定是有意味的,我們應該享受藝術的當下。
社會生活中,人們的一切勞動都是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畫家勞動的目的也是如此。頌揚真善美,用人們喜聞樂見的繪畫圖式,借景生情,以物抒情,以健康的心態,善良的寓意出發,以不同的藝術手法,來表達人們對生活,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給人們帶來吉祥美好的享受,因此才會有“畫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傳統審美心理訴求。藝術形式在發展,但藝術家們歌頌真善美的初心始終未變。
現代設計藝術使人們的生活和藝術聯系更加親密,中國傳統繪畫的元素使現代設計的空間越來越寬廣,隨著現代設計的材料、技法都更加先進,設計理念的創新層出不窮,做為中華文明大國,借景抒情,以寓意歌頌吉祥美好的傳達方式已深入人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物資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會越來越迫切。做為精神產品制造的藝術家。應該做到“圖必有意,意必健康”。藝術家要有美好的愿望,以善良祥瑞的立意,以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視角,奉獻出藝術家健康吉祥的精神產品,利人利己,這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和發展。
(吳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