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陋習,爭做好司機”系列報道——
從你我做起,拒絕車窗拋物
淮河早報有關車窗拋物的報道,讀者有話要說
2015年7月30日,淮河早報刊發了一則題為《車窗拋物,這種不良習慣你有嗎》的新聞,記者在該篇報道中,對淮南市主城區路面所存在的車窗拋物現象進行了曝光。該篇報道見報后,得到了眾多讀者的關注,一些熱心讀者紛紛致電淮河早報熱線,并對車窗拋物現象各抒己見。一些讀者還用自己的環保理念對遏制車窗拋物這種不文明現象進行支招。
讀者眼中的車窗拋物
讀者李先生在看到淮河早報相關報道后,向記者道出自己的心聲:“我是一名長途車司機,經常跑長途,對于這種車窗拋物的不文明行為,我是深有感觸,而且是感到有些后怕。因為車輛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司機的注意力往往都是高度集中有無車輛轉彎、停靠,以及信號燈變換、行人過馬路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前方有物體飛過,司機根本來不及反應,或采取避讓措施。有關路面車窗拋物所導致的交通事故,早已令人心痛,屢見不鮮。”李先生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曾經歷過車窗拋物的險情,所以在看到本報報道后感同身受,希望廣大司機在行車途中,恪守社會公德,嚴守交通法規,切莫隨意車窗拋物。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對車窗拋物之惡習嚴加打擊。
讀者夏女士在看到淮河早報相關報道后,也對車窗拋物陋習談了一些看法。她告訴記者,我以前在坐車時也有過車窗拋物的行為,現在深感內疚。以前自己在乘坐公交車或其他車輛時,有時吃東西的袋子沒地方扔,就隨手扔到車窗外,當時扔的時候真沒什么想法,現在看到這篇報道,再回想因車窗拋物所引起的事故,還有那些環衛工人在冒險辛苦地清掃路面拋物情景,覺得自己的行為太不文明了,以后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一名出租車司機在看到淮河早報相關報道后,也向記者直言不諱地道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因為長年累月在開車,所以平時在開車途中,有意無意間便把抽過的煙蒂、喝過的飲料瓶或其它雜物直接從車窗拋向路面。現在看到貴報相關報道后,才明白車窗拋物不僅是一種讓人鄙視的社會陋習,同時也存在極大的危害性。這篇報道讓我認識到隨便往車窗外扔東西,給環衛工增加了工作量,而且還給他們造成了人身傷害,以后我再也不隨意拋物了。”
現狀,車窗拋物仍時有發生
近日,記者就車窗拋物現象進行了再調查,在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車窗拋物陋習在一些司機身上時有發生。
8月4日上午8時許,記者在洞山中路礦業集團門口無意間看到兩起車窗拋物的情況。一輛出租車快速駛過,幾秒鐘后,從副駕駛的窗戶飛出一個塑料袋,在車流中塑料袋迅速移動到了綠化帶旁,記者仔細看了看,塑料袋包裹著一個塑杯,看上去是裝早餐的袋子。就在記者觀察的同時,從一輛“110”公交車上也扔下來一個同樣包裹塑杯的塑料袋,這個塑料袋也在車流中打著轉到處移動。
8月10日下午4時許,在泉山十字口處,一輛私家車正在等信號燈,記者看到車內的三個男士都手拿煙,一邊聊著天,一邊把胳膊搭在窗戶上,煙灰隨著風吹落下來,就在信號燈變綠燈時,前排兩個男士的煙頭直接就從車窗扔在了馬路上,而車輛則快速地向北駛去。
8月15日下午5時許,記者在龍湖南路乘坐37路,坐在靠車前部的兩名中年婦女帶著兩個孩子,幾個人一邊聊天,一邊吃著零食。兩名婦女嗑著瓜子,將瓜子殼隨便扔在了腳邊。司機看到了,便說了一聲,不要把瓜子殼扔在地上。兩名婦女可能意識到是在說自己,繼續聊天,卻把瓜子殼扔到了窗外。
8月17日下午2時50分許,記者的車行至民裕大街中段與淮河大道交叉路口,在等紅綠燈時,在記者車前的一輛私家車后車窗緩降下來,一個大約20厘米長的彩色包裝紙飄然而出,車窗又緩升上去,前后不超過3秒鐘。
環衛在車流中清掃
“這些車窗拋物的品種可真不少,煙頭、紙團、塑料袋那是再正常不過的,有時還有飲料瓶什么的,經過車一軋,有的被彈到路邊,有的則被軋扁。”環衛工人張師傅如是說。張師傅是清掃洞山中路的,經常手拎掃帚,身背簸箕穿梭在車流中。每天凌晨起來清掃道路,一條路掃完,天已大亮,再回頭看看,路上不知何時又會多出一些垃圾來。“我們的工作就是清掃馬路,基本上全天都在路上,隨時清掃那些冒出來的垃圾。有時看到一些塑料瓶子在車輪之間打轉,特別擔心會因為車輪的輾軋產生作用力打到行人,所以要及時清理掉。還有一些像口香糖一類的東西很難去除,我們就得在馬路中央弄好久。你想想,車來車往的,我們怎么不擔心自己的安全,可工作就是這個,不干也不可能的。”張師傅說。
據了解,每年都有環衛工人因在馬路上清掃而遭到交通意外,輕則受傷住院,重則生命喪失,這讓環衛工人在工作時也是膽戰心驚。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司機對環衛工人不理解,看到環衛工人在馬路中央清掃,認為阻礙了交通,甚至說出一些辱罵的言語。“我們這些干環衛的哪個沒被罵過,你看我們這里五六十歲的大爺大媽被那些年輕人罵,誰心里好受。可你想想,如果不是那些開車的坐車的亂扔東西,我們哪需要在路中間掃地呀!”一位環衛工人很委屈地告訴記者。
環保人士支招應對
其實車窗拋物和走斑馬線、看信號燈是一樣的,它就是一種從小培養的習慣,中國是禮儀之邦,餐桌禮儀、拜年禮儀……只要是存在于社會的行為都是有禮可循,有禮可依的。可隨著人類的進步,很多美德和好習慣被人們漸漸淡化淡忘,越來越多的隨意性、隨便性支配了我們,這讓我們不僅丟失了禮儀,同時也給我們生活的環境增加了大量的垃圾。
不過,雖然在我們身邊有些不文明行為,但同樣也有一些有愛心的環保人士也在努力地做著。王女士每天都要乘車上班,和很多上班族一樣,有時因為繁忙,只能一邊等車一邊吃早飯,可是往往飯還沒吃完,公交車就到了,王女士或者是快速地把早飯吃完,把塑料袋扔到公交站臺旁的垃圾箱,或者就是一直握著塑料袋直到下車后扔到單位的垃圾箱。王女士說,其實小小的塑料袋又不占地方,裝在手提包的小口袋里,再找個最近的垃圾桶扔進去是最方便環保的。
高女士作為有車一族同時也是環保一族,她的車上隨時備有垃圾袋。高女士稱,因為自己的孩子比較小,有時在車上吃東西,垃圾會隨手扔到窗外,她發現這個問題后,就開始在車上備垃圾袋,每天上車在椅背上裝一個,孩子把一些垃圾直接就放到垃圾袋里,等到下車后再扎緊袋子,扔到垃圾桶里。“這種方式已經用了一年多,孩子也很習慣這種方式,出門時一定要帶個袋子隨時準備放垃圾用,我也把這種方法推薦給我的好朋友,大家都挺支持的。”高女士表示。
各地出臺相關措施
其實車窗拋物現象在全國都很普遍,因此有些地方專門為此設立了懲治措施。比如河南商丘先是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教力度,利用多媒體發布“車窗拋物”集中整治活動宣傳,然后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和科技運用雙結合,鼓勵群眾進行舉報,并給予舉報人獎勵。
哈爾濱市則是利用數字城管視頻攝像頭,主動采集車外拋物信息,對采集到的車外拋物行為,向車輛所有者單位發出通報,如果同一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一個月內兩次以上被公開曝光,直接影響該單位文明單位等級評定;同時,在哈爾濱市還有“的士城管”監督員,監督員在車內設置廢棄物收納袋,并開展垃圾有獎回收活動,并根據排名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
而離我們最近的合肥也在去年開啟了亂扔垃圾集中整治專項行動,車窗拋物被作為重點處罰內容之一。300多輛出租車安裝行車記錄儀進行攝錄,留作證據,違規行為人將被處以20-50元不等罰款,舉報者則給予100元獎勵。
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重視起車窗拋物這種不文明行為,并且出臺相關措施進行治理,因為這不僅僅是美德的丟失,更是安全的隱患。而淮南,何時為抵制車窗拋物行動起來?
(記者 馮登成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