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與夢想同行》節目播出詩人老井詩歌追夢歷程
3月17日、18日晚上7時55分,鳳凰衛視《與夢想同行》節目分上下兩集播出我市礦工老井詩歌創作事跡——《地心深處的寫作》。
《與夢想同行》短片還通過“亞洲一號衛星”和“帕拉帕C2衛星”,向全亞洲3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美洲播送,可接收觀眾達20億人,其中華語人口占62%以上。
詩歌溫暖了一個小鎮青年孤獨的靈魂
17日晚,節目開場,主持人介紹說,老井的工作環境是-800米的地心深處,他第一次下井時獨自一人關掉了頭頂的礦燈,真實體會到了什么叫做伸手不見五指,當黑暗像無形的坦克碾壓過來,他自己鮮活的身軀就像四周死寂的物體一樣皆是暗淡無光。老井從那時起,就給自己制定了人生中最大的目標,竭盡全力地創造出一些比自己的肉身更明亮更高貴的東西來。
“他的軀體釋放出了/只有精煤燃燒時才產生的熊熊烈火/與此同時/那堆煤在爐膛內/燃燒出的火苗仍然是一個男人/彎腰刨煤時的形象與身態”。節目中,老井朗誦了自己的詩歌《煤火》、《看不見的春天》等,并詳細介紹了這兩首詩歌創作的由來。老井還交流了自己的井下工作、閱讀及創作現狀。
上世紀80年代,詩歌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流行,勢頭正勁時,也蔓延到了安徽淮南,不到20歲的老井剛剛中考落榜輟學打工,他第一次在詩歌報上接觸到了朦朧詩,而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老井認為“那首詩也可以說是為我寫的”,是當時自己的內心寫照。節目中,老井顯得有些不善言談,他說其實在礦上自己也是少言寡語,他不會把詩念給工友們聽, “干著這么累的活兒休息時不好好地休息,寫什么詩呢,有勁兒還不如多刨幾鏟子煤呢。”孤獨是難免的,但老井覺得寫詩就是一個孤獨的事業,在無數個夜晚,詩歌也曾經溫暖了一個小鎮青年孤獨的靈魂。
用最接地氣的文字去書寫礦工的故事
1988年,21歲的老井成為淮南的一名礦工,他幾乎做過井下所有的工種:掘進工、采煤工、運輸工,瓦斯抽采鉆機工等,目前在潘北礦任機電檢修工。直到今天,這27年的井下工作首先是為了生活,同時也是為了寫作,節目中老井說,創作煤礦題材的文學作品并且還在一線工作的寫作者實在是太少了。在他看來寫詩和采礦一樣,往下采的越深,挖掘到的東西就越深,他愿意用自己最接地氣的文字讓更多的公眾了解礦工的故事。
老井是2014年12月31日下午在北京接受鳳凰衛視《與夢想同行》節目組采訪的。當日,與老井一起接受采訪的,還有2007年6月獲得人民文學獎“新浪潮散文獎”的東莞打工者鄭小瓊,以及在羽絨服廠工作的彝族小伙吉克阿優。
據了解,《與夢想同行》是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2011年全新開播的一檔公益勵志節目,這個節目關注各個行業有夢想的人,通過夢想走近大千世界,去采訪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拋開年齡、性別、行業,以及地位、背景、財富等,使每個人最本真的存在緩緩顯現。節目主旨:因為有夢想,就會有愛、有希望;因為有夢想,我們能看到最平凡的堅持、聽到最真誠的講述。該節目于每周一至周五晚黃金時段7:55—8:00首播,每周二至周六00:55—01:00重播。
(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