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好安徽——海內外電視采訪活動》紀錄片來淮拍攝
“嫩嫩的豆腐可以做成餃子皮,還可以切成頭發絲般粗細穿過針眼,真是太神奇啦!”10月18日,在淮上豆府酒店的廚房中,來自美國多元文化傳播集團華語電視臺主持人李英和領隊謝紫筠驚嘆連連。現場編導尹廣富告訴記者,他們正在錄制《走進美好安徽——海內外電視采訪活動》的紀錄片,正在拍攝的是美國多元文化傳播集團華語電視臺主持人李英和領隊謝紫筠感受淮南豆腐文化的場景,紀錄片拍完后,將在安徽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
化身“豆腐西施” 祁集街頭吆喝豆腐
被稱作“中國第一豆腐文化村”的潘集區祁圩村,村民家門口可見的石磨、石碾等農具,仿佛記載著古代豆腐作坊曾經的熱鬧場景,攝影機將古老的村莊自然氣息全部記錄在了鏡頭里。此時,不遠處兩位“豆腐西施”高喊:“賣豆腐嘍,快來買新鮮的豆腐”,穿著紅色馬夾的“豆腐西施”李英推著一輛三輪車,一個吆喝,一個唱歌,招攬顧客推銷自己親手制作的鮮嫩豆腐。熱情的祁集人,隨著優美的歌聲紛紛走上街頭,不到一刻鐘便把四大板的豆腐搶購一空。
李英告訴記者,她的家鄉在沈陽,現擔任美國多元文化傳播集團華語電視臺編導、主持人,從小家人就告訴她豆腐的故鄉在淮南,一心想來豆腐之鄉看看,正巧由安徽省委宣傳部牽頭,省委外宣辦與省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了“走進美好安徽”海內外電視采訪活動,她所在的文化傳播集團在邀請內。就這樣,10月15日,李英跟著節目組第一次來到淮南,并于當天下午來到祁集鄉,并跟隨當地的一位老人祁玉林,從泡豆子開始體驗一系列傳統制作豆腐工藝,在祁玉林的幫助下,李英和同事謝紫筠不僅制成了嫩嫩的豆腐,還制作成了千張。在祁集,她倆感受到了和美國不一樣的風景,還有熱情、淳樸的村民讓她們感到非常快樂。
化身學徒 跟大廚學做豆腐菜
在淮南有一句民諺: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廚烹成席上珍。完整地體驗了傳統制作豆腐的全過程,平時喜歡做菜肴的李英很想學做幾道豆腐菜。10月18日,節目組專門帶著李英、謝紫筠來到淮上豆府酒店,請酒店的行政總廚劉安傳授幾道豆腐“功夫菜”。經過精心準備,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豆腐宴——“翡翠豆腐撻”、“菊花豆腐”……呈現在李英、謝紫筠的面前,看著嫩嫩的豆腐能做出這么多菜肴,李英和謝紫筠紛紛豎起大拇指,一個勁地稱贊。
一道豆腐羹湯“千絲萬縷”,刀工令李英和謝紫筠嘆服。總廚劉安告訴她們,所謂“千絲萬縷”,就是把豆腐切成頭發絲那般粗細,在鍋內烹煮時,還不能斷裂,豆腐嫩滑易碎,廚師的刀工尤其重要。隨后,淮南市烹飪協會秘書長朱邦鴻手把手傳授兩位,用豆腐做成餃子皮,包好餡下到鍋里煮熟,皮不會破,起名“水晶白玉豆腐餃”。
一道“點豆成丹”菜肴,讓李英和謝紫筠更是驚嘆不已,只見酒店行政總廚劉安端上托盤,里面除了裝有小菜的碟子,幾個白瓷碗卻是空的,劉安在碗底撒了一些白色粉末,拎起小茶壺,將豆漿一點點倒入白瓷碗內,兩分鐘后,碗內的豆漿開始凝固,成為鮮嫩如脂的豆花,再加上調料,這就是味美香滑的“劉安點丹”。“此道菜的創意,就是遵循當年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過程。”朱邦鴻說。
化身探客 八公山找尋豆腐起源
第一次體驗了制作豆腐的樂趣;第一次學做了豆腐菜肴的神奇,李英和謝紫筠被豆腐的起源深深吸引。10月19日,李英和謝紫筠與節目組一行走進八公山,她們要在八公山找尋豆腐的起源,了解豆腐文化2000多年的歷史。到達八公山,在淮南王宮、淮南子文化園,豆腐文化主題館,跟隨講解員了解了豆腐的誕生、傳承以及發展的過程。李英激動地告訴記者,她仿佛穿越到了西漢,看到淮南王劉安召集8個主要門客,醉心于仙丹的研制,劉安將某種物質加入到去了渣的黃豆汁里,豆汁漸漸凝固成鮮美的豆腐。
經過一天的找尋和深入了解,李英和謝紫筠已經被淮南悠久的歷史文化所吸引,被千年的豆腐文化所感動。
“走進美好安徽——海內外電視采訪活動”節目編導尹廣富告訴記者,5天的錄制已經結束,預計將于11月中旬在安徽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屆時美國觀眾能夠通過李英、謝紫筠在豆腐之鄉體驗制作豆腐、學做豆腐、找尋豆腐起源等經歷,來了解一個充滿魅力的淮南。
圖一:主持人李英優美的歌聲引來村民買豆腐
圖二:來自美國多元文化傳播集團領隊謝紫筠學做“水晶白玉豆腐餃”
(記者 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