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加入到健身運動的行列中。然而,對于一些居住在離體育場或是公園等公共場所較遠的市民,想找個設施完備、場地充足,又方便前往的運動場所就成了一道難題。記者采訪市體育部門獲悉,我市城區健身路徑數量不足。相關規劃有,但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
據了解,健身路徑是指修建在室外,占地不多,投資不大,因地制宜,簡單易建,美觀實用,方便群眾,老少皆宜,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的大眾公共體育設施。通常由5至20件不等的,功能基本單一的運動器械組織配套構成。健身路徑通常配套建有籃球架、乒乓球臺、門球場、體質測試器材等室外體育設施和場地。
我市城區的健身路徑一般存在于體育場和新建的生活小區里。目前體育場或是公園里的健身路徑較多,老的生活小區里很少。在我市擁有令人滿意的健身器材的小區并不多,特別是一些老住宅區很難看到健身器材。此外,按規定,市民居住點健身路徑不少于1套,居民小區不少于3套,居民區不少于5套。
市民李女士表示,不少老年人所居住的小區并沒有健身路徑或者數量不足,導致他們不得不坐公交車或者步行到很遠的公園或體育場去鍛煉身體。
淮南市體育局群體科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安徽省全民健身條例》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居民住宅區配套建設的體育設施,應當與居民住宅區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組織驗收時應當有當地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對于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未按規定建設配套體育設施的,擅自改變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項目或者功能、用途的,擅自縮小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模、減少其用地面積等違規情況,《條例》也作了明確說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記者 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