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有關燒制壽州窯的知識和技術傳給年輕人

這件小小的茶碗,碗體稍厚、釉面光滑,渾然一體的玄黃中夾雜著點點“裂紋”。如果用它沖泡一碗碧青的茶,茶色會在入碗的瞬間驟然化出淡淡的紫色。“壽州瓷黃、茶色紫”——茶圣陸羽贈與壽州窯黃釉瓷的這兩句話,穿過千年的時空聲猶在耳。這廂,壽州窯黃釉碗已在新時代煥發出迷人光彩。5月初,它再次代表安徽,在第六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此次博覽會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主辦。博覽會上,各位評委稱贊它極具盛唐時期疏放瀟灑的風采,而燒制這件壽州窯藝術品的師傅就是淮南壽州窯陶瓷研究所的籌建人崔懷倫先生,而如今崔先生已是多家大學的教授,他正把有關燒制壽州窯的知識和技術傳給年輕人……
崔先生1956年出生,從年齡上看稱不上是老師傅,可是從燒制技術、創新研發和藝術品產業化的角度來看,崔先生確實經驗老道。2004年,在古陶都江蘇宜興經商多年的崔懷倫回到家鄉,一直懷揣著復興壽州窯古文化夢想的他,于當年在壽州窯遺址邊成立了壽州窯研究所。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崔懷倫終于突破技術瓶頸,“尋回”了1000多年前壽州窯燒制技術。近年來,他燒制的壽州窯系列藝術品屢屢斬獲全國大獎,并成為了許多博物館的“坐上貴賓”。其仿古系列的黃釉碗更是被國內專家稱為:“一眼莫辨真偽,極具收藏價值的高級復古工藝美術品。”經過多年奮斗,崔懷倫成了高級工藝美術師和安徽省非物質性遺產壽州窯技藝傳承人。這時,安徽省內的幾所大學都找到他,希望他能把有關壽州窯的知識和技藝帶進大學校園……
現在,崔先生已經是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和安徽工程大學的特聘教授。他在兩所學校均設立了相應的小工作室,專門供學生鍛煉燒制瓷器的技術。崔懷倫先生同記者談到這一可喜現象的時候說:“看到青年學生喜愛壽州窯,我感覺比拿獎還開心。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有頭腦,他們不僅鉆研制作工藝、對藝術品產業化也很感興趣。壽州窯的發揚光大,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與此同時,安徽陶土資源研究、壽州窯燒制技術、壽州窯藝術品產業化等課題也引發省內、乃至省外一些高校的關注,不少大學教授、學者頻頻與崔先生接觸,相互切磋學術。
多年的研究和積累,終于引得一批志在興盛壽州窯文化的人聚在了一起。這令崔懷倫倍感欣慰,對于未來他躊躇滿志:“壽州窯的鼎盛時期是在唐朝,它出產的茶碗、枕頭等生活用具廣受百姓喜愛。如今,壽州窯的技術不僅要傳承下去,如何將其產業化也至關重要。咱們安徽人杰地靈,壽州窯這個資源還有很多潛力可挖,希望它能夠興盛起來。”
圖為崔懷倫手捧獲獎的黃釉碗。
(記者 李 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