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昨天上山鍛煉身體的時候,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只貓頭鷹,我喂它什么都不吃,真害怕把它餓壞了……”5月4日一大早,家住洞山新聞大院的曹先生便用樹枝挑著一只貓頭鷹,希望能夠為這只貓頭鷹找到一個可以棲身的歸屬。
記者看到這只用樹枝挑著的貓頭鷹,體型偏小,安靜地站在樹枝上,既不動也不叫,只是閉著眼睛,除非有人用手撫摸它,它才會睜大眼睛看看四周。曹先生告訴記者,3日下午,他上山鍛煉身體時,只見一只鳥從他身邊飛過,沒飛幾米遠就一頭扎在草叢中,再也飛不起來了。這時,曹先生走上前去,才看清這是一只貓頭鷹。因為擔心貓頭鷹是否受了傷或者體力不支,他小心地湊上前去,用外套輕輕地將這只貓頭鷹蓋上,再將它抓起。在確認貓頭鷹沒有受傷之后,曹先生便將它帶回了家,希望讓貓頭鷹休養(yǎng)兩天之后再放生。曹先生擔心貓頭鷹挨餓,于是找來一些鮮肉喂它,可它死活不吃,甚至把塞到嘴里的食物給吐了出來。這下曹先生著急了,什么都不吃,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貓頭鷹豈不是眼看著要餓死了。
4日上午一大早,記者和曹先生一起,帶著貓頭鷹來到龍湖公園,龍湖公園的工作人員找來了動物園的鳥類專家張義,張義告訴記者,我們普通市民習慣把這種鳥稱為貓頭鷹,實際它應該叫梟,因為它頭部豎著類似耳朵的羽毛,也被稱為長耳貓頭鷹或者長耳梟,在江淮地區(qū),這種梟比較常見,分布比較廣。從體型上判斷這只梟還未完全長大,是幼鳥。但根據往年收養(yǎng)梟的經驗,這種野生的梟無法人工飼養(yǎng),多半都會因為不能適應人工環(huán)境而死亡,即便人為強行喂食,也只能活一個月左右。張義建議,最好的方法就是將這只梟再帶回捉到它的地方放生,回歸大自然。曹先生決定,將這只梟放歸大自然。
圖:龍湖公園的鳥類專家張義正在給曹先生介紹關于這只貓頭鷹的知識。
(記者 顧成家 馬南南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