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淮南市將實施42項民生工程,加固改造農村公路危橋工程位列其中
35座危橋今年即將加固改造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標語不僅僅常常被刷在墻上,它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落實在了淮南市施政行動中。截止到2009年,淮南市的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并自2011年起退出了民生工程范疇。
可是,路修好了,橋又成為了農村交通發展的瓶頸。2011年,淮南市將實施42項民生工程,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工程被列入其中,并作為3項省級民生工程之一。根據民生工程的實施計劃,從2011年開始,對淮南市農村公路危橋實施改造,今年共改造35條,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通行能力,保障群眾的出行安全。
3月13日、14日,淮南市縣鄉公路管理局局長張之永率領鳳臺縣交通運輸局的工作人員以及幾名橋梁專家,前往鳳臺縣,現場查看了12座即將開工進行加固改造的危橋。為了更好地推進這項民生工程,淮南市交通運輸局還專門成立了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民生工程領導小組。
“橋窄、橋舊,新修的農村公路根本發揮不出來它應有的通行能力”,張之永告訴記者,這些架設在農村公路上的橋梁,大多數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有的橋梁的服役時間達到了40年甚至更長,橋梁破損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張之永隨后舉例說,位于鳳臺縣桂集鄉張廟路上的四馬橋,全長57.2米,橋面寬6米多,是磚石結構的拱橋,表面看上去很漂亮,可實際上橋梁的主體已經有不少地方開裂,成了危橋,再加上這座橋位于鄉道上,來往的車流量還比較大,為了方便通行,避免發生安全事故,橋梁急需改造。還有一些位于鄉道、村道上的橋梁,有些已經嚴重損壞,比如橋面出現大洞、橋欄桿已經倒塌等等,急需加固改造,甚至廢棄,另外選址再建新橋。危橋的存在的確危及村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警示,一些部門在橋頭立起“危橋,禁止通行”等字樣,甚至在橋頭立上水泥墩將橋封堵,但需要出行的農民離不開此橋,甚至還有人將橋頭的水泥墩拆除,強行通過。
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工程所涉及的危橋,即納入2009年公路養護統計年報中縣道、鄉道和村道上的危橋。從統計數字上看,淮南市一共有危橋235座,其中鳳臺縣最多,為178座,超過全縣橋梁總數的一半。根據危橋改造工程的先重后輕、突出重點的原則,2011年計劃開工加固改造危橋35座,這其中,鳳臺縣23座、潘集區6座、毛集實驗區2座、田家庵區2座、大通區和謝家集區各1座。據張之永介紹,這35座加固改造的危橋,將會有16座在年內施工完成,另外的19座可能由于施工時間較長,將會在明年陸續完成。目前,這一方案已經上報至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等待審批。
據記者了解,全市的235座危橋,將會在“十二五”期間全部改造加固完成。今年是實施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民生工程項目的第一年。目前,全市所有的農村公路危橋都已建立檔案,檔案可以顯示橋梁的名稱、位置、修建年代、結構、長寬等專業信息;危橋的改造方案將滿足安全、經濟、適用、環保的原則,其設計標準將根據公路功能、等級、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災要求,結合遠景規劃合理選用。
(記者 顧成家 實習生 洪 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