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淮河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古人將江、河、淮、濟并稱“四瀆”。淮河流域的西部、南部和東北部為山丘環繞,中部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的黃淮大平原。這遼闊的地域,氣候溫和,水源充足,適合人類生存和作物生長,成為古代人民最早開發農業的區域之一。
考古資料證明,早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原始農業經濟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淮上先民在耕作實踐中,已初步掌握了季節、氣候與農作物的關系,并用這些知識指導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糧食種植結構。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工具不斷改進,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淮河流域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區域之一!渡袝び碡暋酚涊d,禹“導淮自桐柏,東會與泗、沂,東入于海”。大禹治水的故跡和傳說,在淮河流域千古流傳,也為禹領導沿淮人民治淮的歷史提供了佐證。禹率領人們奮戰洪水,疏導河川,挖溝開渠,不僅清除了水患,而且發展了原始的溝洫農業,促進了淮河流域的糧食生產發展。進入春秋時期,溝洫農業有了更快的發展。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在沿淮出現,極大地提升了糧食生產能力。楚相孫叔敖在壽縣一帶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規模宏大的芍陂水利灌溉工程,利用大別山余脈延伸到淮南地區所形成為西、南、東三面高而北面低的地形特點,選擇北部天然湖沼在其周圍筑堤以蓄水,形成了大型陂塘水利灌區,擴大水稻種植。水利灌溉的進步,加之鐵器、牛耕的使用,農田整治更加受到重視,經過修治阡陌、開挖溝洫,上等農田日益增多。據史料記載,在汝河北岸、潁河上游、沙河南岸,茨河一帶都有這類農田,在鳳臺境內淮河與茨河之間的大片土地被稱為州來田。周王室遇饑也來淮河流域諸侯國求糧相助,說明沿淮地區糧食收獲量已相當充足。
楚漢相爭的主戰場在黃淮之間,淮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巨大破壞。漢初提出“與民休息”的政策,使淮河流域農業經濟得到復蘇。以后再次修復了芍陂,陂周“百二十里許……有五門,吐納川流”。據史料分析,當年芍陂的灌溉能力可能達到萬頃之多。同時,鐵制工具和牛耕已廣泛推廣,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水平,不僅淮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擴展,而且沿淮、淮北地區也擴種水稻。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主戰場多在淮河流域,面對嚴峻的形勢,曹操不失時機地抓住淮河流域這個糧倉,實施招撫流民開展屯田的措施,并親自到淮南布置“開芍陂屯田”,以后受戰爭影響,又將民屯轉變為軍屯。由鄧艾經營的兩淮屯區規模最大,淮南屯區以芍陂為中心的壽春、鐘離屯田,范圍達四百余里。屯田解決了軍隊的糧食供給,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對國家統一發揮了很大作用,歷史學家對此有很高的評價。
隋唐時期,封建統治者更加重視淮河流域的農業,唐人說過“天下以江淮為國命”。隋代開皇年間,壽州征發民力修治芍陂,遠近可引水“灌田三千頃,人賴其利!碧拼趶V德二年,壽州安豐縣組織民力修鑿“永樂渠”,并進一步修筑“芍陂”工程,國家在此屯田耕種“灌田萬頃”,這里成為一大重要產糧區。據史書記載,唐代在淮河流域實施的大小灌溉工程和田地開墾,就有數十處之多。隨著水利工程的增修,水稻種植擴展到淮北地區,糧食產糧大幅度提高。史書記載了唐玄宗天寶八年全國十道正倉、義倉,平常倉儲糧的詳細數目,全國三倉儲糧總量83397250石,其中淮河流域的淮南、河南二道三倉儲糧28077917石,占全國總量的33.7%,這充分反映和代表了淮河流域的農業生產水平。
北宋時期,淮河流域是農業高產區之一,而且連年豐收。宋人詩句有“萬戶康寧五谷豐,江淮相接至山東”。元朝統一后也同樣看好淮上糧倉,忽必烈下詔“立淮南洪澤、芍陂兩處屯田”,一年后,僅芍陂一處“收米二萬石”。以后淮河流域屯田達四萬頃以上,占全國屯田的四分之一。元史稱“今屯田之利,無過兩淮”。出生于鳳陽的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權以后,面對淮河流域因戰爭、災荒“民多逃亡、城野空虛”的狀況,調大批移民來淮上開墾農田,恢復“糧倉”,并推行一系列優惠政策,鞏固龍興之地的經濟基礎。到永樂十年,鳳陽府稅糧總數增加到夏稅小麥123154石、秋糧約117342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v觀千年歷史,淮河流域這個古糧倉,對百姓生存,對社會穩定,對打天下、保江山,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治理淮河,開發農田,保護耕地,保護生態,建設美麗鄉村,讓淮河流域古糧倉煥發新姿,淮河上下呈現一派空前的繁榮景象。
愿淮河流域永遠是豐滿的大糧倉。(祁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