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樂華
春秋時期,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曾拜成連先生為師。苦練三載,終于譜出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并興致勃勃地演奏給先生聽。先生聽后,微笑著說:“有個老師比我更高明。明天我帶你去拜訪,你一定收獲不小。”
次日,成連先生帶著伯牙劃船來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讓他從中感悟音樂的真諦與精髓,并告訴他:“老師就在這島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后,我來見你。”
成連先生走后,伯牙怎么也覓不到那位名師的蹤影。失望之余,他有氣無力地坐在海灘上,凝視一望無際的大海,仰望聳入云端的山峰,聆聽驚濤駭浪拍擊巖石的聲響,欣賞扣人心弦的陣陣松濤之聲。月亮像個銀盤一樣掛在天上,海水或湍急或緩慢地流著,月光下的沙灘,仿佛灑滿了碎金。
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美景如斯,伯牙激動得手舞足蹈。當他明白老師的意圖后,背靠巍峨的高山、面對蒼茫的大海,一遍一遍地彈奏曲子。十天后,成連先生果然親臨海島會見伯牙。伯牙把修改后的樂曲再次彈奏給先生欣賞,先生嘖嘖稱贊道:“好極了。”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如果伯牙沒有親自游歷自然山水,沒有驚濤拍岸的音響溢滿心間,沒有巍巍大山的影子嵌入腦海,沒有海島的真實生活體驗,沒有情感的強烈共鳴,即使是悟性再高的天才,終不能譜出《高山流水》這支名曲!
一位教育學家說:“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當生活不順的時候,來到“鳥啼人不見,花落樹猶香”的幽山空谷,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是悠閑地躺在陽光下的綠草叢中,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聽鳥兒啾啾、蜜蜂嗡嗡,滿眼“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當心緒郁悶的時候,漫步“風輕吟脈脈,月明翻銀波”的村野小溪,看水中魚兒嘻鬧、蝌蚪歡游,看岸上牧童牽著牛犢、吹著柳笛……面對“煙波水世界,綠色夢田園”的真山真水真自然,袒露真心真情真自我,還有什么抑郁和煩惱不能放下、不能釋懷呢?
徐志摩說:“住慣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變遷。看到葉子掉知道是秋,看到葉子綠知道是春,不過如此罷了。”在城市待久了,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很容易“秋冬不分,五谷不辨”。在大自然面前,你雖然滿腹經綸,飽讀詩書,卻成為有“文化”的“文盲”。
現在依然記憶猶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的鄉村,土地剛剛包產到戶,人們生產的熱情空前高漲。村莊里,布谷聲聲,鳥語花香。雖然清貧,卻也其樂融融。小伙伴們,不分彼此,玩著各種滑稽游戲。每年夏收和秋收期間,有的學校還要放一個多星期的假,讓學生回家幫父母搶收莊稼。雖然小小年紀,樣樣農活都不在話下。
親近自然,融入山水,應該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