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一詞是對在學校中從教者的稱謂,“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基本職責。“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老師。”后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其實,在“老師”之外,古代對教師的稱呼還有很多,比如師長、夫子、西席、宗師、教授等。其中“西席”這一稱謂就來源于曾講學壽春的桓榮。
桓榮(生卒年不詳),字春卿,沛郡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初年大臣、經學大師。龍亢原為一個不起眼的小鎮,“龍亢”的“亢”不讀“抗”,而讀“缸”,指的是龍的頸部,比喻人的重要部位,可見龍亢在地理位置上處于要沖。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在龍亢設龍亢縣。自此,一條古官道在這里縱貫,北通徐州,南達壽春,與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的渦河十字交叉,形成了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體系。地靈人杰,桓榮就出生在這藏龍臥虎之地。
桓榮幼年就讀于龍亢戟門外碧霞宮(泰山廟),廟后至今尚存桓榮洗硯池遺址。他年少時只身到長安求學,跟從博士九江人朱普學習。當時社會動亂,他貧窮如洗,饑寒交迫,邊做傭工邊求學,隱忍不發,勤學不倦,十五年不回家鄉,終成學業。
桓榮和他的后人都以講學為務。他作為一名私學大師,廣招門徒,教授經學,學生數以千計。王莽代漢后,桓榮因朱普去世,奔喪九江,負土成墳,并留九江教授,學生常有數百人。王莽失敗,天下大亂,桓榮為避李憲割據之禍,抱持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之中,忍饑挨餓仍不輟講學,表現出為人師表的高風亮節。時局平靜后,他又在江淮間教授學生。桓榮避難的九江郡郡治在壽春,即現今安徽省壽縣,所以他教授學生的“江淮間”也就是壽春這一帶。
公元43年,桓榮為東漢光武帝劉秀賞識,被請進宮廷教授太子劉莊,先后被拜為議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桓榮將“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章句達四十萬言的《尚書》刪減為二十三萬言,并以此教授太子,太子終于通明經義,觀覽古今,因而受到宮廷及儒學界的推崇。漢明帝劉莊登基后,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請桓榮坐在坐西面東的位置,并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親自手拿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
《禮記·曲禮上》曰:“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古人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面東的最為尊貴。賓主相見,讓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這個座位稱為“賓席”,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稱為“西席”。漢明帝雖為皇帝,仍然紆尊降貴,給老師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唐代柳宗元《重贈劉連州》:“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這里的“西賓”如同“西席”,就是指老師。后來,漢明帝還封桓榮為關內侯。桓榮在八十多歲時去世,漢明帝身著孝服,親自為其送葬,賜冢塋于首陽山之南。
桓榮去世之后,他的兒子桓郁繼承父業,教授章帝、和帝經書;孫子桓焉繼承祖業,為安帝、順帝師。桓氏祖孫三代,共教授五個皇帝。桓氏家族當時不僅在壽春乃至安徽地區,還在長安及河南招徒講學,是一個依靠文化教育起家的世家大族。《后漢書》記載:東漢經學教育,“桓氏尤盛,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師,受其業者皆至卿相,顯乎當時。”兩漢時期,安徽私學發達,出現了一些經學大師,并形成了若干教育世家,他們在教育上的成就遠遠超過官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桓氏世家。
千年之前,安徽懷遠縣龍亢古鎮成為帝師之鄉,桓氏家族擁有“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師”的美稱。在龍亢古鎮、渦河之濱,為紀念桓榮而修建的牌坊,厚重古樸,牌坊之上鐫刻著“桓傅故里”四字磚石陽文,歷經千年風霜雨雪、刀光劍影,至今仍巍然屹立。千年以來,龍亢桓氏世家的教育薪火世代綿延,猶如一條巨龍飛動升騰,帶動了安徽文化教育事業的不斷跨越騰飛。(吳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