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由于性子比較急,說話的語速又比較快,在與老師、同學的言語交流中常免不了產生一些小尷尬,就連和我同縣的同桌對于我這快速的說話語速也感到頗有壓力。
通常,在談話中我的嘴巴里已經冒出了五、六句而同桌才理解我說的頭兩句話。“兄弟,不要著急,慢慢講,慢慢講……”這是我們的交流中他經常補充的。那時,班級的輔導員也總會在課外活動時提醒我:“小管,你說話時節奏要盡量放慢一些,要給聽者留一點緩沖的時間。”當時的我對此也感到煩惱,想尋找一些方法改善現狀。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學校開辦的茶學文藝社團。早就聽朋友說,茶文化是一門生活的藝術,不論是識茶、泡茶,還是喝茶、品茶都有著深厚的學問。正好,我可以借此拓展視野和培養心性。
剛開始學習時,那些擺放著的各種各樣泡茶的器皿讓我眼界大開。由于我對茶了解甚少,因此我總是小心翼翼地輕拿輕放,生怕一個不小心弄壞了茶具。慢慢地,我從原本做事笨手笨腳到逐漸穩妥和熟練,游刃有余;從最初的只是純粹地喝喝茶,到認識了茶具和茶文化;從以前的僅僅知道茶是一種飲品,到認識了茶的種類,每種茶適合什么樣的體質和人群,以及每種茶用什么類型的茶具來沖泡,甚至包括泡茶的溫度、時差(泡茶時間和出茶時間的時間差距)都做到了心中有數。
這個過程是頗為奇妙而有趣的。把控好水的溫度,細數著指針在手表上走過的時間,慢慢地,從不了解到熟悉,到最后憑著感覺就能掌握泡茶的火候。當拿起壺蓋,放入茶葉,輕輕地加入熱水,輕輕地閉上眼睛,當聞到茶香的那一刻,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那一刻,似乎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只剩下我與眼前那正飄散著裊裊清香的一壺茶水。就這樣每天反復地練習,我也逐漸從泡茶中找到了一份樂趣。
與泡茶相比,品茶的要求是頗高的。品茶不僅僅要考慮茶水的色澤和均勻度,還要看茶水與杯盞相接處有無水痕和水痕出現時間的早晚,以“盞無水痕”為上。記得宋人蔡襄在《茶錄》一文中就寫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他這里所說的是一種用黑瓷泡茶來斗茶的娛樂活動,可謂風格獨特,古樸雅致,而且黑瓷磁質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故為斗茶行家所珍愛。當然,我們平時喝茶其實不必太注重這些細節,只需做到茶水顏色柔順,味道適宜即可,至于品相是否美觀并不重要。
通過學習茶藝,我發現自己真的改變了很多,說話的語速也慢了下來,臉龐流溢著自然,心里透著輕松與愜意。沒有慌張與急切,在此后的每次交流中我都能以一種平和輕松的心情對待。對于每天的學習節奏和生活節奏,我總能以最好的狀態積極投入其中。如今,每每假期閑居家中時,我也通常會換上茶服,拿出心愛的茶具,給自己一段安靜的煮茶時光。
寫茶水的文字,最有意趣的當屬散文家周作人了,他曾在《喝茶》中這樣寫到:“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這樣的意境,這樣的光陰,無不透著詩意與美感,連一舉一動都那么的撩人心扉,仿佛只需要半盞茶水,便足以讓人收獲一季清歡。
茶霧裊裊升起,茶香慢慢彌散開來,茶可清心,喝茶也需要一種意趣和心境,而從那些泡茶、喝茶的時光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份悠長的啟迪,或恬靜,或細軟,或樸質,或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