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塘西北的孫公祠,松柏掩映,古風猶存,祠內存有宋代著名詩人、改革家王安石的詩——《安豐張令修芍陂》,詩中云:
“桐鄉賑廩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傳。
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為政自當年。
魴魚鲅鲅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
史料載,孫叔敖生活在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楚郢都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距今2600多年,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蔿敖與母親避難于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得傾囊相授畢生學識。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于修筑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為楚莊王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淮南子》中,關于孫叔敖的記載描述,撇開其作為一名封建時代官吏身份來看,其治水功績,改革弊政,謀利為民;治國之道,順勢而為,寬政為民;處事之道,位高權重,懷德守志,居功不貪;為官之道,能上能下,坦然進退,不患得失;嚴教子孫,淡泊名利,低調為人等,值得后世學思踐悟。
《淮南子·人間訓》載:“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此水利工程比四川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早建成約350年。孫叔敖由此名聲鵲起,傳之天下,后來在楚莊王大臣虞丘的極力舉薦下,做了楚國的令尹。”明嘉靖本《壽州志》載:“芍陂,州南六十里安豐故縣,楚相孫叔敖所作,溉田四百余頃。”其志書修撰黃廷用以記的方式,對芍陂之事進行了詳細論述:“予觀遷史《循吏傳》有曰:孫叔敖者,三月為楚相,施教行政,世俗盛美,勤恤生人,惠施無疆,嘗于壽州南引六上流溪、淠、沘三水匯而為塘,環抱三百里余,可溉田萬余頃,居人賴之。漢王景、魏鄧艾、宋長沙王義欣,至我明鄺、魏二君相繼葺理,以丕承前志。舊有白芍亭,汩而為湖,因名芍陂,后以安豐邑故地今相傳為安豐塘。”清代康熙年間《江南通志》卷十七載:“芍陂在壽州安豐縣,亦曰安豐塘,又曰期思陂,楚相孫叔敖決期思之水即此。”
孫叔敖改革楚幣,變不便攜帶交換的大幣為輕便的小幣種,百姓安居樂業,市場秩序井然。改制楚車,增加門檻高度,改變楚國人由喜坐矮車到高車的習慣,從而增加楚國的威儀。人們稱贊他是“子文再生”。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說他“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無為而治,《主術訓》篇頌揚說:“昔孫叔敖恬臥,而郢人無所害其鋒。”孫叔敖整日安寢無為,楚國不費一兵一卒、一刀一槍,即可統治天下。“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令,其于為治,難矣。”
《道應訓》篇載有其與狐丘丈人一段問對,面對以狐丘丈人為代表的廣大群眾對其爵高、官大、祿厚的“羨慕嫉妒恨”,孫叔敖則以用心志越小,欲望越少,捐獻越多,低調破解,從而達到“免三怨”的目的。“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作為一代名相,孫叔敖未否認所謂三怨的存在,也不愿蒙受三怨,而是平心靜氣地向狐丘丈人闡明了就高位而避三怨的方法:爵位越高,則其心氣越宜卑下。因謹慎小心的處事風格,其在最高的權力位置上避免了楚王的憎惡。此外,俸祿越厚,則對民眾施予愈廣。豐厚的俸祿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樂的本錢,而是他周濟貧寒、施惠于民的資本,憑此顯示了他做官為民與博愛厚施的無私高尚情操,民眾早已失去了怨恨他的基本理由。
“楚相千秋業,芍陂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1957年,毛主席視察淮河時多次提到孫叔敖,稱他是“了不起的治水專家”。(朱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