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多年之后讓我回憶,在青年時代最滿足的事情是什么?我想我會說:“是讀書與寫作。在校園中閱讀,讓一顆塵封的心得以釋放,徜徉于文字的天堂;在課余時間創作,讓文字插上翅膀,走向夢中的詩和遠方。”
我年幼時家庭經濟拮據,并沒有多少課外書可供閱讀。記憶中,第一本課外讀物還是在鄉里組織的征文比賽中獲獎所得,似乎是一本科普類的讀物,盡管當時年齡尚小,書中科幻故事讀不太懂,但我仍將之視為珍寶,甚至還懇求母親為它精心制作一個包裝皮,不敢輕易拿出來示人,唯恐損壞或遺失。小學和初中的讀書光景都是在鄉下度過,資源匱乏,能夠閱讀的書籍除了課本,幾乎別無他物。如今,再回首咀嚼那段時光,真可謂是一段貧瘠的思想文化史。
后來進城讀高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家報紙副刊欄目發表了一篇文學作品,極大地激發了我讀書和寫作的興趣。高中本是考大學的關鍵時期,經由老師介紹,規定不面向學生開放的圖書閱覽室,我可以借閱書籍。閱覽室不僅有古今中外名著,而且有“快餐式”的期刊和報紙。于是,校園里多了這么一個人——清晨端坐在飯桌前,一邊吃著早餐,一手翻閱當日報紙;上午做課間操的間隙,手里也要攥著一本文學雜志,邊走邊讀。慢慢地,文字成為豐富我精神世界的重要裝備,也為我文學創作之路提供了不竭源泉。
寫作路上的恩師告訴我:“讀書與寫作要齊頭并進,只讀不寫,容易造成眼高手低;只寫不讀,作品會缺乏深度。”經老師指點,在堅持日常讀書的基礎上,我開始利用課余時間頻繁寫作。有時寫在紙上,有時寫在手機記事本,寫在紙上的文字等到空閑時也要輸入到手機中,之后通過郵箱把作品發給報紙編輯。起初,稿件泥牛入海的現象猶如一日三餐般司空見慣,但終究皇天不負有心人,拙作逐漸在省內外報紙和雜志發表,安徽省作家協會吸收我為會員,成為當時全市年齡最小的省作協會員,這讓我自信心大增。
高考結束后,我如愿進入一所師范院校讀書學習。在還沒有正式報到前,我就提前進校參觀,首站便是圖書館,還在里面讀了自帶的《人生》,當時心想以后將會有更加充足的課余時間用在讀書與寫作上。可是在入學之后,擅長交際的我加入許多學生組織,在其中奔波忙碌,用在讀書和寫作上的時間屈指可數。曾經有一年作總結,發現自己居然一整年只讀了大約十本書,那時深感懊悔,捶胸頓足。我主動反思,開始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圖書館,摒棄喧囂與浮躁,回歸內心的平和與安寧。我在大學最先閱讀的書籍多是文學類,尤其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后來開始涉足音樂、藝術理論、美學等專業書籍,不僅陶冶情操、提升藝術修養,還可以增長專業知識。
我寫作時多待在宿舍,清晨和深夜較為常見,因為這兩個時間節點比較安靜,適合自己思考與運筆,更是自己與內心對話的良機。經過長時期閱讀,我的寫作風格愈發成熟,行文更加流暢,文字的辨析度也越來越高。校園景物、同窗趣事、身邊人物和社會軼事等等,都能成為我筆下素材,供讀者品鑒。
文學創作的成績也給我帶來許多榮譽和獎勵,但我一直對文字心存敬畏:知道這些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不過都是堅持讀書與寫作的附加品罷了,切不可為之所累。當然,在寫作這條路行走,時間越久,越覺得自己修養不深、水平不夠,于是潛心讀書,就又成為不可丟棄的活計。
在我看來,就像藝術與科技的關系一樣,讀書和寫作同樣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文字的美,值得用心感受;讀書多了自然有其快樂。
文字,安放著最清澈的悸動和最純真的情感。與文字為鄰,心靈在字里行間自由呼吸,那種喜悅與幸福感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