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雨的浸潤下,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大地開始蘇醒了,春天在不知不覺中撩開了神秘的面紗,把它的美麗灑向了人間大地。燕子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伴有閃電。一幅草長鶯飛,萬物復舒,春暖花開的有聲有色畫卷正徐徐展開。
春分時節,天朗氣清,嫩綠渲染了大地,百蟲已經全部出洞,偶爾也會看到蝴蝶翩翩飛來,春風輕柔怡人,輕撫臉頰,令人舒心愜意,一切意味著真正進入明媚的春天。歐陽修的《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對春分有過精彩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形象地描寫了春分節氣里的春意融融。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中》把春雨過后的場景描摹得惟妙惟肖,“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樑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山色青翠,林花紅艷,梁間的燕子呢喃細語,似乎能讀懂人心一般。
春分過后,溫度明顯回升,古人認為這個時節“地氣已貫通”,也就是凍土層已完全融化,土壤透氣性良好,是適合播種的時節。俗語也云:“驚蟄早,清明遲,春分播種正當時。”在綿綿細雨的滋潤下,春耕、春種都進入了極好時機。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小學讀書,上學路上看到人們早早地在農田里忙碌,耕田播種、澆水施肥、插秧栽樹……回歸的候鳥也耐不住寂寞,有的站在高樹上,有的停在田坎上,還有的在電線上創作著屬于自己的五線譜,奏響春天的樂章。清脆的鳥兒啁啾在耳畔不時響起,似乎為田地里勞作的農民們喝彩,田野里的一切都熱鬧起來了。
春分農事多,農村無閑人。那時候,下午放學回家還很早,父母常把我們也拽入勞作的行列,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因為大人們忙著耕作,無暇顧及割草喂羊,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們,因此每天放學回來割草成了我們那時候的必修課。割完草后,我們常抓緊時間挖一些野薺菜。在當年鄉下生活還很清貧、物質還匱乏的時候,春天的野薺菜則稱得上是一道美味,或炒或蒸,做湯更是鮮嫩,所以深得我們青睞。薺菜也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鐘愛的野味,盛贊其為“天然之珍,雖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還寫下了“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的詩句。可見,它的鮮美早已俘獲了蘇東坡的胃。
春分時節,正是草木生長的萌芽期,也是在春風中放風箏的大好季節,清朝高鼎的《村居》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鄉村春天的醉人景色呈現在眼前,而孩子們放學后急急忙忙地去放風箏,其如釋重負的快樂也是躍然紙上。我記憶中的第一只風箏是用報紙糊成的,很容易吹破,后來改用年畫做的風箏就結實多了。童年時鄉村的天空寬闊遼遠,我和伙伴們一起來到田野里,一邊奔跑一邊放線,一只只簡易的風箏在我們的牽引下慢慢地攀升,風箏越飛越高,很快就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了。有蝴蝶、有老鷹、有蜻蜓、還有金魚,雖然簡陋卻也乘風高飛,隨風飄舞,它們有的像在舞蹈,有的像在翻筋斗,有的剛從空中俯沖下來又突然躥上去,此起彼伏的呼喊聲、歡笑聲響徹了原野上空。那時候渴望像風箏一樣飛翔,成了我孩提時代最美麗純真的夢想。往事如風而去,留給我的是童年的純真和快樂,回憶起來依然令人向往。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走在這春的繽紛里,享受清風的溫柔,忘卻塵世間的紛繁攪擾,洗去心間的浮躁悸動,用心去感悟這一場綠色的洗禮,去撿拾春天愜意的詩情,去喚醒那自然的天性和生命的激情,也許你會發現這世界真的很美、很溫暖……(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