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資料時,從書里飛出一張紙片,上面寫著“淮南現象”四個大字和一個問號。這張久違的紙片讓我心頭一熱,像在苦思冥想中偶拾佳句一樣欣喜。這是個讓我有過沖動的求索的課題。
多年前一個除夕,全家在看央視春晚。當一隊朝氣蓬勃、舞姿優美、生動活潑的孩子走上舞臺時,畫面頓時一片生機盎然,喜慶洋洋!此時,在淮南工作的女兒告訴我,這支少兒舞蹈隊來自淮南,已連續幾年上央視春睌了。接著,她如數家珍:淮南少兒舞蹈還走出國門參加了國際大賽,已成為淮南一張自豪的名片;淮南少兒京劇也在全國比賽中屢屢獲獎;淮南每年報考藝術類的高考生有很多、全國著名的大歌舞團里幾乎都有淮南籍的成員,還出現了幾位全國知名的歌手。越說越興奮的女兒言猶未盡∶國內有專家學者認為,少兒藝術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淮南現象”。女兒的話讓我很感驚異,似乎是天方夜譚,因為與我腦海中的“淮南印象”相去甚遠。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位學長因故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流落淮南做工,引起了巷議,說淮南到處是煤礦,灰塵滿天,又臟又亂,三年兩頭還會發大水等等,好像那位學長被流放到了苦地方,這些話給了我一個朦朧的淮南印象。到了八十年代末,我來到了淮南,似乎又驗證了這個印象。記憶很深的是,在這里很難找到一個進門能立足的公共廁所,如廁的人只能借助墊著的磚塊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難以想象,在這個曾經落后的地方,能盛開出如此靚麗的文明之花!
命運捉弄人是沒商量的。退休后,“常規”安排我隨女兒住到了淮南。十多年來,我也從感情上漸漸融入了這個城市。這不僅僅是愛屋及烏,而是我確確實實發現了這個城市的可愛之處。
淮南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城市,由于歷史上戰亂和水患不斷,導致了曾經的貧窮落后。加之前些年釆礦時環境治理不力,造成了種種不文明狀況。也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淮南人貌似粗野,實質樸實的豪爽性格。淮南也是江淮之間的魚米之鄉,土壤肥沃,湖泊縱橫,氣候溫和,農副水產品資源極其豐富且質高價廉!此外,淮南還是個名副其實的旅游勝地,山美水美,歷史人文景觀極負勝名!顯然,淮南是塊雕琢不透的璞玉,是個宜居和創業的風水寶地。
無疑,我那早期的“淮南印象”已化為烏有。但是,神奇的“淮南現象”我能解嗎?
八年前,中國“最迷人的小提琴家”盛中國夫婦到淮南演出,我幸運地抓住了這個機遇,走進了演出大廳——淮南礦務局大禮堂。禮堂里,已座無虛席,環顧大廳發現,觀眾席上有一半是孩子,有的只有五六歲。當時,我懵住了,這些孩子能欣賞大藝術家的演奏嗎?一張門票要一百多元,這些家長還真舍得!可是,我還能靜靜地欣賞美妙的琴音嗎?!
演出開始后,我很快便沉醉于藝術家熱情奔放、甜美細膩,富于詩情畫意的迷人琴聲中。大廳中只有琴聲,沒有一絲雜音。換節目時我才發現,幾百個孩子似乎經過了訓練,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好像個個都是大藝術家的知音。我大感奇異:這些孩子的藝術素質為什么如此之高?此時,我猛地想起了“淮南現象”。
改革開放后不久,央視春晚已是全國人民喜愛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各地的文化藝術精英經過嚴格篩選才能登臺獻藝,可謂百鳥朝鳳,百花斗艷。淮南這座四五線城市的少兒舞蹈,能多次攀登這全國最高的藝術殿堂,是淮南的驕傲!是淮南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大發展的成果!
應該說,我在演奏大廳感受到的一幕,不是偶然!
長住淮南后,我發現淮南培育少兒文藝素養的氛圍很濃,各類文藝培訓班幾乎遍布街頭,公辦民辦的都有,可謂星羅棋布。有一次,我送外孫女到市少年宮去學舞蹈開了眼界,少年宮的幾個教室都有幼童在練功學舞,窗外擠滿了家長。孩子練得很用功,家長看得很投入。我也很感慨,淮南人的經濟收入不算高,但在培養子女文藝素養時毫不吝惜,當年的一張小提琴演奏門票已非小觀,現在一個課時的鋼琴授課費在百元左右,可家長們還是趨之若鶩,為什么?這難道是“皮革馬利翁效應”?
什么叫“皮革馬利翁效應”?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這里先講一個少兒足球的故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足球隊和江蘇省足球隊分別出現一名寶應縣籍隊員,引起了該縣的激情關注,認為寶應的孩子有踢足球的天賦。于是,有不少家長把四五歲的小孩送到球場求師學藝,氛圍濃熱。當地有關部門順勢利導幫助培訓,經常組織比賽,還建立了一個足球學校。多年來,不僅為國家隊、省隊輸送過多名隊員,并被定為江蘇省青少年足球培訓基地,其少兒足球隊還走出國門和日本厚木市少兒隊進行對抗賽。顯然,這個事例和淮南少兒舞蹈的故事很相似:就是根據少兒的行為表現而對他們形成某種期望,并按照期望對他們做出相應的行為,少兒也感受到期望而受到鼓勵,并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下去。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因這個效應與神話《皮革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之。
“縱是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我在力圖解讀淮南現象時,深深地被淮南淵遠浩瀚的古文明所震撼。“淮南現象”絕不是那個淺薄的所謂“皮革馬利翁效應”能夠圖解。她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是植根于特有地域的文化基因,在當代的陽光雨露中孕育出的一朵光彩奪目的文明之花!
穿越時空,你會驚奇的發現,淮南鐘靈毓秀,名人迭出、人文古跡,不勝枚舉、厚重文化,萬古流長。
四千年前的舜帝曾在淮南親自躬耕,留有舜耕山讓后人思古;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在淮南劈峽治水,有“禹王亭”供后人緬懷。聲名遠播的八公山是淮南的一張名片,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傳說淮南王劉安和他的八個門客在此煉制仙丹,留有無數的瑰麗傳奇,還發明了豆腐,淮南遂美名為“豆腐之鄉”,并演繹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故事;歷史上極其有名的“淝水之戰”更讓八公山名揚史冊,“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的成語故事就誕生于此。這些人文典故吸引了李白、蘇軾、王安石等歷代名人騷客來此覽勝獵奇……
博學多才的淮南王劉安是深受淮南人懷念的開山鼻祖,他編撰的《淮南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恢宏奇著,一部留給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文化寶庫。僅其原創的成語典故就有三十多個,遑論其它?故淮南又被稱為“成語典故之鄉”。不僅如此,劉安還通音律、愛鼓琴、善作賦,這應該是淮南人能歌善舞的一個文化因子吧!
淮南地處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域的結合部,故而能得天獨厚地吸吮和兼蓄北雄粗獷和南秀婉約的文化精華。僅環繞四周的地方戲種就有十多種,如泗州戲、淮北梆子、豫劇、河南墜子、黃梅戲、廬劇、徽劇以及淮南本地的推劇、花鼓燈等等,這些多姿多彩多樣音律的戲劇文化也是“淮南現象”的一個營養源泉。
毋庸置疑,“淮南現象”是厚重歷史和豐腴文化的時代折射,是經濟繁榮群眾富裕后,追求精神文明的碩果。如果說,這些碩果比較耀眼,或者說是個偶然,那也是必然中的偶然。
新中國建立后,淮南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治了淮河水患,煤、電、化建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而極大地增加了淮南人民的經濟收入。此外,國家從四面八方引入了各類科學技術文化精英。這一切,為淮南古老而強大的文化基因注入了新鮮血液,從而孕育了極負生命力的“淮南現象”。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安徽省藝校分配一批優秀的畢業生到淮南,組建了淮南文工團,經常到工礦、田頭、兵營演出。他們像種子一樣在淮南大地生根發芽。其中,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深受歡迎,和土生土長的淮南花鼓燈相映成趣。淮南少兒舞蹈之所以能夠在央視舞臺多次摘桂,與他們的熱情教導和傳承分不開,他們功不可沒!當然,“淮南現象”中還有多個閃光點,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歡慶和發揚“淮南現象”之余,還應關注光環下的美中不足。
也許是歷史傳承以及基礎喜好等主客觀原因,在淮南群眾文化的百花園中,群眾歌舞活動很旺盛,相形之下群眾戲劇活動比較羸弱。在許多重大文藝活動中,歌舞歷來是重頭戲,戲劇表演只是個點綴,以至不少戲迷埋怨淮南只重視歌舞。當然任何工作都會有主有次,但過于偏頗有失平衡,一枝獨秀不是百花園。特別是在黃梅戲被定為安徽省一張文化名片后,全省各地黃梅戲的戲迷活動空前活躍,方興未艾。遺憾的是淮南似嫌滯后。
此外,群眾文化活動需要引導和扶持,這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而淮南群體文化活動的場所有所欠缺,免費培訓群眾文藝的機構幾乎沒有。欣慰的是,不少街道和社區在活動場所上給予了大力支持,讓群眾深切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然而,也有個別社區的樓房建設壯觀靚麗,提升了形象,改善了辦公條件,但是,提供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時卻“力不從心”。有的為老年服務機構熱衷于辦班收費,淡忘了群眾的利益和需求,與新時期的要求“脫板”。
當然,這些不足只是白璧微瑕,有道是瑕不掩瑜!(張學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