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投資了三百多萬元購置了四臺生物質顆粒機,到目前為止今年已經收購了四千噸秸稈,四臺顆粒機一小時能產八噸的顆粒,一天的消耗將近三百畝地秸稈,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秋收時節,機聲隆隆。位于潘集區祁集鎮的淮南宇晨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利用當地豐富的秸稈資源正在滿負荷生產燃料。
農民把秸稈賣給企業做原料,一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減少了環境污染,企業也為禁燒和大氣污染防治做出了貢獻。
今年以來,潘集區切實做好秸稈的綜合利用,提高了秸稈的價值,真正讓秸稈變“廢”為寶,實現了政府、農民、企業“三贏”局面,為大氣污染防治做貢獻。
為了實現秸稈綜合利用,潘集區實施了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項目,建立了的兩個秸稈還田示范片,一個標準化秸稈收儲點和兩個秸稈壓塊生產點,其中對淮南市宇晨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就獎補了三十萬元,這樣利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實現了農戶、企業和政府的共贏,達到了秸稈禁燒零火點的要求,也為大氣污染防治做出了貢獻。
潘集區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物質顆粒機利用玉米秸稈、小麥秸稈、木糠、木粉、木屑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加工成生物質能顆粒,可廣泛用于壁爐,鍋爐,生物質發電廠的使用。在今年的夏收中,宇晨秸稈綜合利用公司響應政府號召,積極收購秸稈,提高秸稈的利用率,讓秸稈變“廢”為寶,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對于企業來說,收購農民的秸稈是兩百六十元一噸,經過粉碎、風干、成形、冷卻、風篩、包裝6個步驟,一噸可以賣到600多,大大提高了秸稈的價值,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防治大氣污染,做好秸稈禁燒,潘集區在多方為秸稈找“出路”的基礎上,上下聯動、多方配合,主動為秸稈利用大戶搞好服務,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讓企業敞開收購秸稈,在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為實現秸稈禁燒和大氣污染防治做出了貢獻。(記者 柏松 通訊員 石堅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