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和電視正熱播的《習近平用典》《平“語”近人》等視頻,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淮南城鄉上下與全國各地一樣,廣大干部群眾重溫重要講話,再讀經典篇章,深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鼓舞,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所折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學習過程中,也深為總書記用典中不斷出現淮南元素而驕傲和自豪。
《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第一集“為政之要”篇,說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插話時引用的典故:“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這段話,出自南宋呂本中的《官箴》。呂本中(1084一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號紫微,南宋詩人、道學家、理學家,祖籍山東萊州,后遷居壽州(今淮南市壽縣),歷任濟陰縣主簿、樞密院編修官、職方員外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讀、權直學士院等職。后來因為反對朝廷和議,與權奸秦檜進行斗爭,得罪秦檜而被罷官。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條,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當官之法”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和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遠離恥辱、得到上司的賞識和下屬的擁戴。
無獨有偶。后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領導干部要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干干凈凈干事》中,再次引用了這段話:“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廉潔,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準則……南宋呂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凈凈。這些思想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今天讀來仍對我們有很大的啟迪。”
《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第二輯第一集,說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引用的的幾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段話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意思是說,淮南的橘樹,一旦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這就是成語“南橘北枳”的出處。總書記以此說明“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用典精彩,比喻精妙,真可謂平中蘊奇,意味深長。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二集“治國有常民為本”,介紹了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引用的一句話:“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句話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意思是說,治理國家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利民,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總書記以此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為西漢時淮南王劉安組織門客編撰。“牢籠天地,博古通今”,闡述了許多對宇宙、事物的認識,保存了很多中國古代哲學和科學知識,對天文、地理、物理、儀學等自然科學,以及哲學和文學諸領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后邊還有一句話:“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為官、為政的經驗和智慧結晶,也是當今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思想,對咱們今天的實際工作,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觀看《習近平用典》《平“語”近人》等視頻,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精神相通。習近平總書記慣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通過用典,為我們傳承好、發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示范,給我們在新時代激活傳統、順應時代提供了范例。淮南作為“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經史子集、詩詞歌賦、藝術種類中留存了大量成語典故,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和加工,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作為宣傳文化工作者,我們應認真研究學習總書記的用典智慧,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挖掘整理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典故,創造性地講述好中國故事,以古人智慧,開創宣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