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這白如玉、細如乳、嫩乳膏、滑如脂、肥入髓,素而不寡,香而不膩的華夏美食,在海外被譽為“中國人的奶酪”“東方龍腦”。“豆腐始祖”劉安被尊為“中國豆腐神”。淮南,作為豆腐的發源地,獨一無二,是國內外豆制品業界人士心之向往,敬慕有加的豆腐“圣地”。
說到豆腐,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以此為題,不吝筆墨,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和文章。但,說到豆腐,又不能不說豆漿。
“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玉屑凝成精制品,銀漿結出豆腐花”。那豆漿分明的白如雪脂,濃如奶汁,一股鮮純濃郁的豆香味在空氣中清新地飄散,令人垂涎欲滴。正像一位詩人所寫:“喝上一碗,初戀一樣的味道”。
其實,“漿”的確是一個古遠而又溫馨的字眼。《孟子·梁惠王上》寫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說的是燕王暴政虐待他的臣民,齊宣王率軍打敗燕王,燕國的百姓認為是齊宣王將自己從暴君的統治中解救出來,便爭先恐后用竹器盛著飯食,用陶壺盛著酒釀、豆漿,去歡迎齊國的軍隊。所以“簞食壺漿”這句成語典故,后來就和“擁軍”聯系在一起。
相傳淮南王劉安是個大孝子,其母抱病臥榻,正在和“八公”研究化學,潛心煉丹的劉安,每天就用培育丹苗的豆漿煮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漿便從市井黎民流向王孫貴族,得登大雅之堂,被尊為強身健體的玉液瓊漿。
然而,如此美好的豆漿,在豆腐故里——淮南,滿城通街卻看不到一塊“淮南豆漿”的招牌,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掛著“永和豆漿”招牌的連鎖店,這令許多慕名來淮品嘗豆腐、豆漿的外地游客很有些失落,這不能不說是豆腐故里的一大缺憾。
想當初,中國烹飪協會曾把“中國豆腐之鄉”這塊金字招牌授予淮南,是因為淮南是豆腐的發源地。但是,豆腐是豆漿、豆花的派生物。先有豆漿,后才有豆腐。這散發著古香古味的豆漿,老少咸宜,卻沒有挾“豆腐發源地”之勢,在淮南做成有聲有色的品牌美食,倒是讓“永和豆漿”搶了先機,在豆腐故里做得風生水起。
“永和豆漿”是臺灣林氏兄弟1999年到大陸打拼,在上海浦東開的第一家“永和豆漿店”,后又在上海設立“永和豆漿加盟總部及直營店”。多年來,他們在全國設立了400多家直營店,加盟店更是遍及全國各地。“永和豆漿”把傳統美食和現代經營理念相結合,極大地彰顯了中華豆腐文化,成為豆腐美食業界的標桿。
據悉,“永和豆漿”創始人,對豆腐發源地淮南一直情有獨鐘,數次來淮考察,欲與“豆腐發源地”這個品牌強強聯合,做優、做大豆腐旅游文化產業這篇文章,但無果而終。
因此,作為豆腐故里的淮南人,我們為什么不能主動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把臺灣“永和豆漿”的經營模式引進淮南,兼收并蓄為“淮南豆漿”的經營模式?讓“淮南豆漿”香飄淮南大街小巷,讓“淮南豆漿”成為能與“永和豆漿”媲美的快餐小吃飲食,走出淮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中國豆腐之鄉”更加名副其實!(張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