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時遇到打電話的觀眾,坐公交車遇到看視頻的乘客,廣場散步時遇到高分貝的廣場舞隊伍,飯店里遇到嬉戲打鬧的小孩子……這些“相遇”總讓人覺得耳朵受不了,心情也受影響。為深入貫徹《淮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引導和規范市民的行為習慣,提高市民文明素養,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我市發布《淮南文明18條》,將“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作為第三條發布,倡導市民在公共場所不制造噪音。
連日來,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在圖書館、書店、電影院、飯店等多處采訪發現,市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但做到“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仍需努力,噪音來源主要是手機、聊天等。很多市民表示,安靜是一種美德,輕聲細語見文明。
書店圖書館比較安靜
10月10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市圖書館。在二樓的報刊閱覽室,入門處就貼有一個醒目的提示:一個“噓”的手勢圖和“請勿大聲喧嘩”的大字。走進閱覽室,迎面就是一個大號的“靜”字。在閱覽室的門上,貼有“保持安靜”的標語,柱子上貼著“禁止大聲喧嘩”,連桌子上也放著“請勿大聲喧嘩”的牌子。閱覽室里有四五十人在各自看著書籍雜志,比較安靜。閱覽室也有使用手機的讀者,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帶著耳機,但仍有個別讀者即使帶著耳機,坐在旁邊還是能清楚地聽到從耳機里傳出的聲音。
隨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又前往市區一家書店,里面有不少讀者正靜靜地尋找、翻閱自己喜愛的書籍,也比較安靜。此時,一名男性讀者的手機突然響起,他立即將手機調至靜音,并快步走到書店門外接起了電話。但是在該書店一處閱覽區,一名女讀者自顧自地看著手機視頻,絲毫沒有注意到旁邊的男讀者已經用雙手捂著耳朵看書了。
電影院飯店有待提高
在采訪中,許多市民非常贊同將“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納入文明守則中,他們表示,有時候遇到突如其來的大聲喧嘩真的很無奈。
國慶期間,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到市區某電影院看電影。電影剛開始不久,坐在前排的一名男士手機響了,他接聽后,在座位上講了很長時間,聲音非常大。沒隔多久,那名男士的電話又響了,這時,有觀眾直接提醒他“到外面打電話去”,影院里頓時安靜了,大家才得以繼續觀影。
電影結束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采訪幾位市民,他們紛紛說,很反感有人在看電影時大聲講話!電影院是公眾休閑場所,是滿足大家精神需求的地方,市民要自覺養成文明習慣,做到不喧嘩、不大聲交談,最好能將手機調成靜音模式,給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觀影環境。
當天傍晚時分,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又來到市區的一家飯店大廳內,食客們七嘴八舌的說笑聲和孩子的吵鬧聲此起彼伏,由于噪聲太大,客人在點菜時不得不對服務員高聲喊話。餐館服務員說,人多就是吵,但因擔心得罪顧客,也不會多說什么。
不過,說起哪里吵?不少市民點出了公交車。國慶長假期間,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泉山乘坐了一輛公交車,車上擠滿了人,擁擠的車廂里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車廂中間有兩名女士在高聲討論家長里短,坐在旁邊的一名乘客拿出手機開始刷各種小視頻,聲音開的很大,周圍乘客紛紛用眼神表示不滿。看來,想要在人多的車廂里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很難。
晨練晚練投訴多
隨著我市周邊環境的改善,外出晨練者增多。然而邊走邊放音樂,邊走邊吼兩聲的行為也讓市民十分反感。市民吳女士家住田家庵區南山村,經常清晨5時不到,就被晨練的市民“喊”醒, “他們覺得吼一吼清清嗓子很舒服,但沒有考慮到居民區的老老少少還在睡覺。我覺得這種行為非常不文明。”
除了晨練,一些晚上跳廣場舞的市民也常引起周邊居民反感,究其原因,就是聲音太大,在屢勸無果的情況下,有人還會報警求助。田家庵區一社區負責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他們社區給廣場舞隊伍提供場地,就一個要求,聲音小不擾民,在社區的管理下,廣場舞沒有給附近居民造成困擾。
拒絕陋習小處做起
采訪中,市民表示,公共場所不是自己的個人空間。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不僅有失自己的風度,也影響了身邊的人。原本安靜、祥和的環境被打破,令人反感。而改變這種陋習,需要社會共同努力,比如公交車可以通過廣播,溫馨提示乘客不要在車廂內大聲喧嘩;電影院在放映之前,著重提醒不要在觀影中接打電話,帶孩子的家長應保持孩子安靜觀影;商家在餐桌、菜單等醒目位置貼上“請不要大聲喧嘩”的提示牌。在公共場合,如果大家隨處都會接收到不大聲喧嘩的提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文明習慣。
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舉手投足、一舉一動,不僅是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體現,也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形象。為了城市的和諧與寧靜,也為了身邊人的感受,請不要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
圖:安安靜靜讀書的市民(記者 廖凌云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