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豆腐,可不僅僅是淮南有豆腐,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有當地制作的豆腐,但是它們的發源地卻在淮南,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
我的姑姑在解放前夕去了臺灣,一直到1989年我們才和她聯系上,之后她回到大陸與家人團聚,可惜的是我的爺爺奶奶早已去世,她沒有能見上一面。我們家祖籍在山東,說到記憶中家鄉的飲食,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茉莉花茶和安徽的口子酒。
隨著年齡的增大,她牙口不太好了,喜歡吃軟一點的東西,當她來到安徽淮南看望我的父母親的時候,我專門為她在洞山飯店訂了一桌豆腐宴,又專程帶她到八公山的八仙閣,吃了那里的豆腐宴。
那一次的淮南之行,她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淮南八公山的豆腐,當她看到一桌的臺面上,擺放的全都是以豆制品為原料做成的菜肴時,她驚嘆得都不舍得去動筷子,她說這不是菜,這是家鄉的藝術品。
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可是我們是在用心去接待來自寶島臺灣的姑姑,要用淮南的豆腐感染她,讓她從豆腐宴中體會到大陸上的溫暖可親。
當她在淮南的行程快要結束時,我專程去八公山買了菜市場里農家新做的千張子、腐皮、豆餅和盒裝的豆腐,記的最清楚的,帶的是馬鞍山的茶干,(那時淮南沒有自己的小包裝茶干)讓她帶回臺灣給海峽彼岸的親朋好友們嘗一嘗。
時光過得飛快,臺灣當時是亞洲的四小龍,可是幾十年來,他們的發展停滯不前。2017年11月下旬,我專程去了一次臺灣,看望已經80多歲高齡的生病的姑姑。
在去臺灣之前,我一直在糾結著,姑姑年齡大了,帶什么去呢?最后還是用淮南八公山的豆腐作為禮品最為適宜,這次帶去的全都是淮南自己生產的豆制品,有腐皮、盒裝豆腐、千張、豆餅、腐竹等。
當我一到臺北下了飛機,剛剛入住賓館,我的表弟就趕到了賓館,驅車把我帶到了他們的家里。現在姑姑靠菲律賓籍的一個保姆在照顧她的衣食住行,當通過微信得知我們要去看望她時,她很高興,早早地就坐在沙發上等著我們。當我和妻子及姐姐姐夫見到她時,握著她的手告訴她,我們只帶來了淮南的豆制品,不知道她喜歡不喜歡。她聽后只是一個勁地點頭,用微弱的聲音告訴我們,那一次去淮南她吃了最好的豆腐宴,到什么時候,都會記憶猶新。怎么也沒有想到,這次我們去了,她又能吃到淮南八公山的豆腐了。
有時我在想,淮南的豆腐,價位不高,當禮品送人,請人吃飯怎么能登上大雅之堂呢?其實不然,不管何人,只要吃到真正的八公山豆腐宴,他會記一輩子的,就像我的姑姑一樣,幾十年過去了,只要一提起淮南的八公山,她仍然在回味著那次淮南八公山的豆腐宴。正是有了淮南八公山的豆腐,使海峽兩岸之情永遠相連。(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