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對我市部分社區進行了暗訪,文章見報后立即引起了街道的重視,他們紛紛給所轄社區敲響“警鐘”,在強調工作紀律的同時,也要求其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近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再次對部分社區進行明察暗訪,并采訪了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及社區負責人,對社區的工作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
工作人員在崗情況、服務態度總體較好
9月6日上午8時,剛上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就趕到了洞山街道中興社區。該社區辦公環境很好,服務大廳寬敞整潔,設置了醫保、養老、就業、綜治維穩、計生等近10個窗口,每個窗口前都有工作人員在忙碌。“請問要辦理什么?”一走進服務大廳,就有工作人員詢問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我想給孩子辦理城鎮居民醫保,他今年上六年級,以前都是在社區辦的。”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答道。“從今年開始,在校學生的醫保必須在學校購買,社區不負責辦理。”醫保窗口的工作人員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解釋道,并就相關醫保政策作了詳細說明。
暗訪中,一名退休大媽前來社區辦理養老認證。社區工作人員檢查了其所交的材料,又對其進行了人臉識別,很快就幫其辦理好了認證手續。采訪中,大媽對于社區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還是比較滿意的。“以前我們這些退休老人就怕每年的養老認證,因為去人社局社保窗口那里辦理認證手續來回跑不說,還經常遇到人多排隊的現象,現在到社區辦理就方便多了,離家近,時間也比較自由,社區工作人員的態度還挺好,對待我們這些老人還是比較耐心的。”
9時許,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了龍泉街道鐵路社區。該社區位于鐵路新村附近,別看門臉不大,里面的服務大廳很是寬敞整潔,民政、綜治、社保、計生等6個窗口前都坐著工作人員。可能因為下雨,服務大廳里只有一位老大爺帶著孫子前來交納醫保費用,整個大廳顯得很安靜。在采訪中,老大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除了給孫子辦理醫保,自己平時很少來社區。不過,每次來辦事都很快,咨詢事情也能得到滿意的答復。
11時左右,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分別來到了朝陽街道的盛元社區和銀鷺社區,發現服務大廳各個窗口基本都有工作人員的身影,不存在早退的情況。市民不管是辦理醫保,還是開證明,都能找到人。在此次明察暗訪中,各個社區工作人員的到崗在崗情況都比較好,服務態度也得到了轄區居民的認可。
社區服務多樣化給轄區居民帶來“福音”
在銀鷺社區,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發現該社區為居民提供的服務非常貼心而多樣化。該社區與“美好志愿”“幸福萬家”合作,利用自身硬件條件的優勢,為轄區居民提供智善書院、童心課堂、家長學校、文化藝術等特色服務項目及場地,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動。社區每周都會邀請書畫家為社區老人開設書畫課,教授老人書法、繪畫;也會為社區的合唱團、舞蹈隊提供排練場所,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同時,社區還會安排理發組志愿者免費為老人理發,每天下午4時半的“童心課堂”為放學早的孩子提供免費的寫字場所。
最讓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感到亮眼的是其即將開辦的“幸福食堂”。該食堂在社區二樓,約有40、50平方米,開辦起來后將為社區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只要15元的一日三餐,對90歲以上老人則全免費服務。據有關工作人員介紹,銀鷺社區一共有600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幾十位90歲以上的老人,“幸福食堂”的開辦將大大解決這些老人的就餐問題。而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還會提供上門服務。
社區工作壓力大,各類證明很“奇葩”
“現在的社區工作真得不好干,工作繁雜又瑣碎,待遇也不高,一旦遇到百姓不滿意的事情,還會被投訴,壓力真的很大!”采訪中,一些社區工作人員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吐露了她們的心聲。“就拿開證明來說。為了方便百姓辦事,社區現在都會盡量滿足其居民需求而給其開具相關證明,可仍有一些居民拿著各類‘奇葩’證明材料,要求我們給他們蓋章。像有居民到派出所辦理身份證,因為其面部有“微整”,而被要求到社區開具其是本人的證明;還有遷居外地多年、房子也早已賣掉的居民,卻要求社區出具其原先居住于此、是本社區居民的證明。”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這些證明社區很難開具,可居民一旦遭到拒絕就會投訴社區,這讓他們很是頭疼。
在銀鷺社區采訪時,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就看到了一份“奇葩”的證明材料。一名女子拿著一份“保證不會再生育”的證明材料到社區蓋章,并聲稱該證明是工作單位要求開具的。這樣的證明材料不僅社區工作人員也從未見到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也是頭一次聽說。
社區工作繁雜,人員緊張是“共識”
“我們社區現在忙得就像個‘陀螺’,各個職能結構的下派工作我們都在做,像7月到9月給轄區居民辦理城鎮居民醫保,2月到9月期間辦理養老認證,還有民政、綜治、就業、計生、低保、廉租房等,這些都是常態化的工作。現在,社區還承擔了創建摸排、入戶宣傳的任務,甚至給轄區飯店每個餐桌分發節約減排宣傳卡片都成了社區工作人員的職責,周末加班、輪班是常事。9月中旬,經濟普查就要開始了,我們社區工作人員要到下面進行走訪,到時肯定又得一陣忙碌。可現在我們社區普通工作人員每月拿到手的工資也不過1500多元,這與他們的辛苦是不成比例的。”在走訪中,社區負責人也就社區工作的繁雜、辛苦,以及人員的緊張而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倒苦水”。
據社區的負責人介紹,他們這些社區負責的居民多則6000多戶,少則也有3000多戶,而社區工作人員卻只有10人左右,人員緊張已成了各個社區的共同現狀。“這些年社區發展得很快,硬件條件得到了改善,經費也有了保障,可人員卻一直很緊缺,每個人身上都兼著幾個職務,下戶摸排、走訪更是常事。”在采訪中,已經在社區工作了17年的鐵路社區負責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按照網格化要求,每個社區工作人員都要負責數百戶居民,社區工作人員不僅要承擔服務窗口的各種工作,還要經常下去進行入戶調查、消防隱患排查、環境整治、違建摸排等工作。“社區現在對工作紀律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間外出一般都會事先跟我請示,表明做何工作;其窗口我們也會留下其他工作人員去幫居民辦理各種事宜。”
記者點評
通過對部分社區和社區居民的采訪,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感覺到,社區工作人員收入不高、雜事多。在這種情況下,社區工作人員還是能盡心盡力地為群眾搞好服務,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社區的居民對于社區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也都表示比較滿意。此次暗訪發現,社區工作紀律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暗訪的幾個社區中,沒有發現遲到早退的現象,入戶走訪的人員去向十分明確。
圖一:龍泉街道鐵路社區服務大廳
圖二:銀鷺社區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成立社區剪紙班和書法班(圖片由銀鷺社區提供)(記者 王偉 柏雪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