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的能力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新聞輿論的重要論述中,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新聞輿論的能力建設。歸納起來,就是“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四種能力”構成了新聞輿論的能力要素。
一、新聞輿論“四力”內涵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2.19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新聞輿論“四力”概念,也是首次對新聞輿論“四力”作出重要論述。
2018年6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向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致賀信中指出,要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新聞輿論“四力”建設。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由此可見,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新聞輿論必須具備的“四種能力”。
傳播力,新聞媒體的基本能力。以媒為介,從而形成傳遞和播遞,此謂傳播力。傳播能力,是新聞媒體和新聞輿論的基本能力。傳播力的傳播路徑和方式,是一個由“此”及“彼”的過程,也就是以媒體為基點,把一個新聞事實、信息、咨詢,投送到接受者。當然,這個接受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受眾,包括讀者、觀眾、聽眾、網民、微友等。衡量傳播力的參數為“強”和“弱”,一般由新聞媒體發行、發射覆蓋面,來衡量傳播力的“強”與“弱”。
引導力,新聞媒體的主導能力。新聞輿論,從來都是有導向的,也就是倡導什么、反對什么,此謂之引導力。如上所述,輿論在傳播過程中,通常不是如光線那樣以直線形式傳播的,因此,輿論在傳遞過程中常常會“跑偏”,這就是“三人成虎”的根本原因。引導力的參數,通俗地講,通常以輿論在傳遞過程中是否“跑偏”來衡量,如果輿論從“基點”出發,傳遞到“彼點”的時候,保持了信息的原意和含量,那就達到了引導的目的。反之,則沒有起到引導作用。
影響力,新聞媒體的社會能力。新聞輿論在社會中的反響、影響,此謂之影響力。新聞媒體記者曾經被稱為“無冕之王”,充分說明新聞媒體和新聞輿論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巨大社會影響力。判斷新聞媒體和新聞輿論影響力的要素,一般根據不同種類媒體,表現為紙媒的發行量、電視收視率、廣播收聽率、微博微信粉絲數、網站點擊量、微信閱讀量等。上述各類指標的“量、數、率”越大,則說明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越大。
公信力,新聞媒體的責任能力。新聞輿論的公正度以及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程度、認可程度,此謂之公信力。新聞媒體一度被譽稱為“第四種權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客觀公正、公平正義,也代表著誠信,體現著民眾對于新聞媒體的高度信任。
二、新興媒體“四力”分析
現在為什么普遍認為網絡媒體和“兩微一端”新媒體的影響力要大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呢?這是有深刻原因的。
傳播輪次。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由于受限于在一定行政區域內發行、發射,同時由于其介質載體因素,導致只能實現一次傳播。而網絡媒體、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由于互聯網絡沒有行政區域限制,同時其載體為網基,因此可以實現多輪次傳播。一條信息,經過上網,可以N次傳播。
制作周期。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從新聞信息的采集到實現傳播,環節較多,程序復雜,耗時較長。而網絡媒體、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從新聞信息的采集到實現傳播,基本可以用“即時”來形容。在傳統媒體中,廣播是最快捷的傳播媒介,但現在已經被網絡媒體和新媒體取而代之。
移動傳播。以網基為支撐的移動終端(手機、電腦等)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報紙、電視不能移動傳遞的弊端。廣播雖然可以移動傳播,但受限于發射源的支撐,也只能局限于一定區域內實現移動。
覆蓋無極限。傳統媒體只能在劃定的行政區域內發行、發射,其發行、發射覆蓋面受到嚴格限制。網絡媒體、新媒體則覆蓋無極限,新聞咨詢只要上網,就能實現全球傳播,覆蓋全球。
受眾年輕化。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新媒體的受眾更年輕,更容易吸引年輕受眾,在30歲以下受眾中影響力更強。
監管漏洞和低成本。除了黨報、黨臺的官方微信公號外,大量自媒體微信公號,游離于監管之外,踩踏監管紅線,大打“擦邊球”,游走在輿論的灰色地帶。這些原本根本沒有刊發新聞信息資質的自媒體微信公號,無視版權,不需付出勞動,輕易就能取得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付出高昂成本生產出來的新聞稿件,無償占有傳統媒體的勞動成果,以低成本運作攫取高額利潤,成為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身上的“吸血管”。同時,大量自媒體嘩眾取寵,以低俗、媚俗的標題、內容,搶發大量突發事件、社會事件信息,絲毫不問社會效應、不顧及以此產生的后果,賺取“帶血”閱讀量,誤導社會輿論,攫取豐厚經濟利益。
三、融合語境下的“四力”提升
歸結到底,新聞輿論和新聞媒體的能力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話語權問題。因此,新聞輿論能力建設不是小問題。在媒體融合語境下,如何強化新聞輿論“四力”建設呢?
理性對待。網絡媒體、新媒體的崛起,極大地挑戰了“報老大”、“電老二”的傳統地位權威。但網絡媒體、新媒體自身攜帶的信息時代特質,決定了它的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優越。傳統媒體應當以理性的態度,審視并接納網媒和新媒體。而不應當冷眼相看,懷揣排斥心理。因為,網絡媒體終將和報紙、廣播、電視一起,成為媒體大家庭里的一員。這或將可能已經成為現實。
雙向發力。面對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在輿論引導中處于劣勢的傳統媒體一定要明白自己“劣”在哪里?而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的“劣”又在哪里?傳統媒體的長項,顯然在于其強大的新聞資訊原創生產能力和其黨報、黨臺的天然優勢權威性,以新聞輿論能力“四力”來衡量,就是引導力、公信力超強,而傳播力、影響力稍弱。反觀,網絡媒體、新媒體則在新聞資訊原創生產方面偏弱,在權威性上偏弱,以新聞輿論能力“四力”來衡量,就是引導力、公信力弱。因此,只有雙向發力,取長補短,才能最大程度規避各自短板,從而最大程度提升輿論能力。
融合發展。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新聞輿論新格局。不過,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競爭中,很難出現“一家獨大。”因為,彼此的“長項”雖然一目了然,但是彼此的“短板”也昭然若揭。由此,融合發展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唯一也是必然的走向和選擇。一是需要明確的是,融合發展之路將充滿變數、曲折。這本身就是一項新事物,也是一項新事業,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需要摸索與探討。這與新時代的時代特征緊密關聯,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關聯。所以,融合發展、融媒體建設,既要積極,更要穩妥。二是需要確定的是,融合發展、融媒體建設,不僅是機構的合并,深層次在于思想認識、觀念理念、內容生產的融合。所以,融合發展、融媒體建設,既要“設計”,更要遵循新聞規律。三是需要清醒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專業設置的細化分類以及新聞工作者不太可能“全才”,因此,“全媒體記者”可能只是一個概念,或者最多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
“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四力”是針對新聞輿論而言的“四種能力”,其主體是新聞媒體。“腳力、腦力、眼力、筆力”這“四力”是針對新聞工作者而言的“四種能力”,其主體是新聞工作者。新聞輿論戰線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著力提升新聞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著力增強新聞工作者腳力、腦力、眼力、筆力,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中心環節,以過硬、高強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本領,承擔好新時代賦予新聞輿論和新聞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