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扶貧工作隊的幫助,我現在可能還在外漂泊打工,無法照顧家庭,更別說脫貧致富了。”7月30日,記者在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焦崗村采訪時,貧困戶梁海珍告訴記者。她邊說話,邊利索地從電動車上卸下剛剛加工好的服裝,并不停地用毛巾擦拭著汗滴,話語中透出干練。“我一會還要拉一些衣服回去加工,不能閑下來呀。”她說。
梁海珍是焦崗村貧困戶,祖籍海南省白沙縣,多年前和丈夫石洪勝在廣東惠州大亞灣打工時認識,遠嫁到毛集。2014年,丈夫不幸因車禍去世,因災致貧。無奈之下,梁海珍遠赴江蘇吳江打工。兒子無法照料,家庭無法照顧。
市經信委駐村扶貧工作隊入駐后,了解到她家的情況后,因戶施策、精準“滴灌”,對她家進行一戶一策精準扶貧。工作隊為梁海珍家代繳了新農舍,她可以享受到“351”、“180”的健康扶貧政策,為她家安裝了3KW瓦光伏電站,每年可收入3000多元,將她家的1.5畝土地流轉給毛集洪雨合作社,每年收入1000多元;安排他的兒子在鳳臺縣寄宿制小學就讀,每年的書學費全免,每年有1000元的寄宿制補貼。
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增加收入,扶貧工作隊安排她到村里的扶貧車間務工,進行服裝加工,由于她有在外地服裝廠工作的經驗,業務熟練,做工認真,深受企業青睞。扶貧驛站考慮到她家的實際情況,特地為她提供一臺FDM服裝加工機器,讓她在家進行來料加工。“她最擅長的是訂帶工種,每天能加工100多件,收入在80多元,每個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扶貧車間的負責同志告訴記者。
在扶貧工作中,她還享受家庭簽約醫生的健康扶貧。村里的簽約醫生定期上門給梁海珍進行常規檢查,量血壓、查血糖,詢問健康情況。梁海珍告訴記者,簽約醫生對她很負責,今年年初按要求準時通知她去曹集醫院進行體檢,定期去毛集實驗區人民醫院進行癌癥篩查。梁海珍告訴記者:“作為貧困戶能享受到這些好的政策,實在是讓我們感動,我笨嘴拙舌,也講不好感激的話,心里就是激動。”
陪同記者采訪的市經信委扶貧工作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梁海珍是焦崗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中自強不息的脫貧戶,不是“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策送上門”的人,而是不辭辛勞,注重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自主脫貧的典型,在全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記者 劉銀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