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綜述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18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78年(不含壽縣和山南七鄉鎮,以下數據均不含壽縣和山南七鄉鎮)的178.8倍。糧食產量288.45萬噸,是1978年的7.9倍;肉類總產量24.76萬噸,是1978年的20.46倍;水產品的產量18.86萬噸,是1978年的105.4倍;禽蛋總產量10.97萬噸,是1978年的332.4倍;蔬菜產量達到132.7萬噸,是1978年的4.83倍;奶類產量從無到有達到4.52萬噸。
一組組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仿佛一串串優美的音符,在江淮大地上不停奏響著豐收的歡歌。
追尋改革開放40年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軌跡,我們豪情滿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40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廣大農業干群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了大跨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農業農村生產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實現新的創新,農民生活水平、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市從1979年開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到2017年全市小麥、水稻、畜禽優質率達到95%以上,名特優水產品比重90%以上。2017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85.2%,比1978年的95.0%,雖然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但全年糧食總產量快速提高,通過近年全面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小麥高產攻關行動,糧食總產連續實現“十四連豐”。糧食產量的穩定使發展經濟作物有了基礎,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糧、畜禽、水產品、蔬菜、豆制品、乳制品、食用菌七大特色主導產業。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我市農業產業化經歷了萌芽、成長、創新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在我市的一些地方,出現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全新經營方式,從此產業化經營開始起步。進入90年代后,省、市政府對農業產業化工作高度重視,從1997年開始我市先后實施了農業產業化“4153”工程、 “5118”行動計劃和農業產業化“712”提升行動。截至2017年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242.2億元,年均增長25.5%。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96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6家,其中省級28家、國家級1家;建成沿淮淮北100萬畝優質小麥、水稻等10大基地,特色精品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3萬畝;初步形成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壽縣工業園、鳳臺糧食加工、潘集食品加工、大通農產品加工、毛集農產品加工、八公山-謝家集豆制品加工等7大園區集聚聯動發展態勢。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蓬勃發展,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50家,2017年實現線上交易額2億元。
農業機械化徹底改變了農民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和人畜并用的原始生產方式。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市農業機械化工作有了飛速發展,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14.8萬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449.93萬千瓦,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1.9%,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農業良種、良法得以大面積推廣,重點農業推廣技術年均應用面積達900萬畝次。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顯著,自主研制的水稻新品種皖稻68、皖稻89、皖稻90、淮兩優3號和蔬菜新品種皖甘1號、皖甘2號通過品種審定,江黃顙魚人工繁殖獲得成功,通過省科技廳成果鑒定。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0%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比1978年增長了17倍。
農村改革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40年全市農業農村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改革的歷史,一部創新的歷史。在經營體制上,我市從1980年起在農村全面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責任制,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進入了嶄新的階段;80年代后期,農產品市場的開放,農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激發了農業生產的活力;2004年到2005年,取消了農業稅,并且對農業生產實行補貼政策,再一次掀起農業發展新高潮。制訂出臺了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具體意見,土地流轉步伐加快,流轉面積達到7萬畝,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14家。在農業保障制度建設上,我市全面開展了小麥、水稻、奶牛和能繁母豬的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農業抵抗自然災害風險、市場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在基層農業農村服務體系建設上,全市畜牧獸醫體制改革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林權制度改革主體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在農村綜合改革上,我市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全市共確權72個鄉鎮877個行政村,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62.2萬本,占應確權農戶的100%;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8個村完成試點;完成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成效明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完成農村“三資”清理,推進村務公開,農村重大事務實行“一事一議”制度,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從2003年開始,我市拉開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序幕,出臺了《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將在沿淮地區率先開展城鄉一體化試點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切實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工作力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農村環境明顯改善,建成27個美麗鄉鎮、211個中心村。2萬戶農村危房得到改造,82.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2472戶漁民結束“水上漂”生活。升級改造農村公路1757.3公里,初步改變了“糞土亂堆、柴草亂垛、垃圾亂倒、臟水亂潑、禽畜亂跑”的現象,村容村貌不斷改善。農村人口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017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41元,比1978年的116元增長了102倍。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人均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45.8平方米,且95%以上為磚木和鋼混結構。
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我市將用改革的法寶助推鄉村振興,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 蘇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