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通區深入開展“精準扶貧鞏固提升年”活動,全面提升脫貧攻堅質量水平——鞏固提升,脫貧更穩定可持續
閆其遠原是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的一名貧困戶,在產業扶貧資金的幫助下,2016年他家建起了2個草莓大棚,當年收入達到2萬元,成功實現脫貧。貧困戶脫貧,政策不脫鉤。2017年,閆其遠擴建了4個大棚,全年收入達到5萬元。這一年,他家蓋起了3間新房,拉起了一個院子,筑起了一個新家!2018年春節前夕,我們搬進了新屋,一家人可高興了”。閆其遠說。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2018年,省市下達給大通區脫貧目標是完成130人脫貧任務。圍繞提高脫貧攻堅質量,大通區結合實際,開展了“精準扶貧鞏固提升年”活動,突出“造血”扶貧,力爭如期摘掉“窮帽子”;對“摘帽”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鞏固提升“加一度”,讓貧困戶穩定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告別貧窮、走向富裕。
強化精準識別,提升扶貧工作精準度
該區強化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對全區貧困戶進行“兩該兩不該”情況排查,按照“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的程序,做到應納盡納,摸排清退37戶、95人,新增貧困戶30戶、67人,補錄貧困人口27人。同時,加大對已脫貧戶的關注力度,確保脫貧不脫政策;加強與邊緣戶溝通,提升脫貧攻堅精準度和群眾滿意度。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大排查、促整改”工作,通過“四看”“三問”方式對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般農戶和六類邊緣戶情況進行排查,針對排查出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形成整改報告,全面整改到位。
強化政策落實,做到“兩不愁、三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該區鼓勵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對從事生產和服務的貧困戶給予產業補貼,為有就業意愿的貧困戶提供合適崗位;各村增設秸稈禁燒巡查崗、環境整治崗等公益性崗位,增加貧困戶收入;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模式,增加收入。
安居才能樂業。該區著力保障貧困戶、困難戶住房安全,對有住房困難、符合安居工程條件的困難戶實行應改盡改,今年以來新建和維修房屋121戶,有效改善了貧困戶居住條件。同時,大力推進教育扶貧,教育補助金正在打卡發放中,“雨露計劃”已經完成26名中、高職貧困生資助補貼發放。落實綜合醫療保障政策,財政為貧困人口全額代繳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28.5萬元;已享受貧困人口住院治療的648人次,救治總費用697.05萬元,基本醫療支付455.22萬元,大病報銷補償66.47萬元,民政救助69.63萬元,享受“351”兜底291人次39.15萬元,享受“180”門診補償197人次1.83萬元。
強化項目建設,增強脫貧攻堅“造血”功能
產業扶貧激活脫貧內生動力。該區不斷完善、充實項目,高質量建好區鄉兩級項目庫,在實地考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謀劃了一批產業扶貧項目,篩選出18個項目入庫;明確中央扶貧資金分配方案,倒排項目工期,確保項目早實施、早見效。堅持改革創新,打造了“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模式,目前初步形成了河沿村千畝草莓基地、柿元村千畝蔬菜草莓基地、歡燈村1500畝草莓生產基地、胡拐村400畝水生蔬菜基地和安塘村5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強“漁光互補”項目、350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站、800千瓦的光伏電站發電收益以及專項扶貧資金監管,按時足額發放到貧困戶手中。此外,積極推進金融扶貧,今年計劃完成374萬小額信貸指標。
強化作風建設,壓緊壓實脫貧攻堅責任
打贏脫貧攻堅戰,壓緊壓實責任是保障。該區全面實行“區領導包村、干部包戶”工作制度,明確每個行政村都由一名區四大班子領導聯系包保;按照每個幫扶人不超過3戶的要求,及時對全區“雙包”工作進行調整,副科級以上工作人員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健全完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建設,層層簽訂脫貧責任書,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堅持“六看六確保”,健全督查巡查和暗訪制度,發揮督查巡查的倒逼作用,針對市級巡查和“重補促”等專項整改工作中反饋的問題,梳理并形成問題清單,制定相應整改方案,全面徹底整改到位。嚴格作風建設管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脫貧攻堅“作用建設年”活動的部署要求,共開展6次明察暗訪,對幫扶聯系人幫扶情況、駐村工作隊在崗情況進行督查檢查,并將相關情況在全區通報,確保幫扶責任落實到位。(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