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口鎮毗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境內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林木蔥蘢。近年來,該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結合自身特色優勢,積極謀劃,創新思路,圍繞“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工業發展”發力,多措并舉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現代農業蓬勃發展,拓寬脫貧攻堅渠道
堰口鎮以規模養殖、種植為依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稻蝦共作、壽豐甲魚、湖羊、蔬果等生態農業蓬勃發展,農業產業化5家龍頭企業齊頭并進,萬達食品、精誠食品等農業產業化項目不斷發展壯大,初步形成了特色農產品加工集聚。蔬菜、山核桃、油牡丹基地已初具規模,正逐步發展壯大。
“真心感謝鎮黨委政府、感謝萬豐公司對我的照顧,我現在每年收入都超過3萬元了!”日前,堰口鎮魏崗村貧困群眾劉成星開心地說道。他所說的萬豐公司是安徽萬豐農業種植有限公司,是一家種植藥用牡丹并進行深加工的企業。在鎮黨委政府的幫扶下,該公司流轉土地近3000畝,帶動貧困戶從事務工、技術指導、種植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增產增收,促使貧困戶早日脫貧。目前吸收貧困戶50戶100多人就業,員工年收入3萬元左右,還有每畝700元的土地流轉費。像這樣實行“公司+農戶”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還有多家現代農業企業,壽縣芍陂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種植瓜蔞子的企業,帶動50戶貧困戶,每人月收入3000元左右,有效地提高了貧困戶的收入,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做出重大貢獻。
近年來,堰口鎮在精準扶貧上,創新扶貧方式,一改過去“輸血”式扶貧為“輸血+造血”并舉式扶貧,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扶貧驛站”、“扶貧車間”等場地、設施和資源,開展“扶貧夜校”、技能培訓、“企業+農戶”扶持等活動,加強精準扶貧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打造美麗鄉村,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劉圩中心村,民宅整齊劃一,村道平坦整潔,分類式垃圾箱均勻分布,房前屋后物件擺放整齊有序。夕陽下,老人們在文化廣場的涼亭里一邊拉著家常,一邊看著時新的廣場舞……在堰口鎮,像這樣的美麗鄉村比比皆是,無論是偏僻的許寺村,還是離街區較近的魏崗村、十字路街道村,一個個潔凈宜居的美麗鄉村熠熠生輝。
“以前我們居住的環境很差,晴天一身土,刮風時垃圾飛滿天,一到夏天,水溝臭氣熏天。現在經過整治,原先隨處可見的垃圾沒了蹤影,到處都干凈整潔了,生活也舒心多了。”劉圩中心村的周太平談起鄉村環境變化時說。劉圩中心村是2018年度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該村總投資720萬元,實行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模式,給排水、污水處理、網絡寬帶、有線電視、休閑廣場、公廁等一應俱全,綠化、亮化、美化同步實施。通過清淤、護坡、安裝護欄、沿岸綠化等對溝渠進行整治,安裝路燈50余盞,栽植桃樹、水杉、紅葉李、石榴樹等苗木1.2萬余棵。該村還從提升村民生活環境與品質入手,新建院墻300多米、休閑場所2處,整修硬化道路、栽移線桿、改造農電線路和生活用電線路,清理出公共面積3000多平方米并全部敷土綠化。
劉圩村還注重村莊文化環境建設,加強文明鄉風建設、鍛造文明和諧新農村。通過墻體彩繪、墻體雕刻等措施,繪制劉圩中心村道德風尚、地方特產、民俗風情等內容,形成“幸福劉圩、生態劉圩、人文劉圩、厚德劉圩”四個主題版塊。村民置身于濃郁的劉圩文化之中,形成了“出門看文化,交往顯文明”的良好風尚。
招商引資結碩果,扶貧車間助力脫貧攻堅
走進安徽奔原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塊“扶貧車間生產管理制度和就業帶動情況一覽表”的展板映入眼簾。該公司去年11月份落戶堰口鎮,總投資3600萬元,落戶即投產運營,主要生產汽車后視鏡密封墊。公司帶動了12名貧困戶,分別來自紅橋村、雙樓村、壽豐村和十字路街道。
近年來,堰口鎮以“錦繡工業園”為平臺,借力引進招商引資項目。該鎮對在談項目,緊密跟蹤洽談,盡快把意向轉為合同;對擬簽約項目,繼續加大跟進力度,推動項目盡快簽約;對簽約合同項目,加強跟蹤服務,爭取早日落地開工,為工業發展增添后勁。截至目前,共簽約工業項目1個,擬簽約項目2個。該鎮加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培育力度,做好企業的生產指導,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努力壯大工業實體經濟。今年1至6月份,該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2億元,同比增幅42%左右。新增工業企業中,該鎮重點培育壽縣芍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2018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該公司投資5000萬元興建稻田養蝦項目以及稻谷加工項目,項目前景廣闊,市場需求大,預計到11月份產值可突破200萬元。
(通訊員 顧明 趙廣軍 記者 吳巍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