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通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年度測評和綜合排名均列全市第一,連續17年榮獲全省綜治模范(平安)區稱號——“雙提升”滿意答卷背后的“平安密碼”
“村里安裝了20多處攝像頭,遇到緊急情況,可撥打‘995’(‘救救我’諧音)尋求幫助,住在這里很安全。”說起平安大通建設,大通區孔店鄉舜南村村民蔣紅艷滿滿的幸福感。
近年來,大通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措施,實現了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雙提升”,群眾安全感指數從2013年的93.48%上升至2017年97.98%,對政法工作滿意度從2013年81.50%上升至2017年96.17%。2017年,大通區全省綜合排名位列21名,年度兩項指標測評和綜合排名均列全市第一,連續17年榮獲全省綜治模范(平安)區榮譽稱號。
突出“三個到位”,壓緊壓實“雙提升”工作目標任務
堅持組織領導到位,及時建立“雙提升”工作領導機構,明確為“一把手”工程。區黨政主要領導,帶頭妥善化解積案難案,確保“雙提升”工作高效推進。
堅持齊抓共管到位,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原則,明確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第一責任人,形成了“職責明確、獎懲分明、銜接配套、務實管用”的責任體系,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綜治工作格局。
堅持獎懲兌現到位,每年兩次對各鄉鎮(街道)和區綜治委成員單位綜治工作情況進行綜合考評,對前2名鄉鎮街道和前10名綜治委成員單位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落實不到位、排名靠后的12家單位,落實“一票否決”,推動“雙提升”工作剛性落實。
開展“三大活動”,全面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深入開展“大走訪”,組織開展“五個一”活動,即上門入戶做一次溝通工作、發一封公開信、發一份“問安于民”問卷調查表、發一張民心聯系卡、征集一次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意見和建議。成立走訪工作小組,實行干警包片責任制,全區400多名政法干警,年均走訪群眾達3000戶以上。
深入開展“大整治”,組織開展“守護平安”“雷霆行動”“亮劍一號”和破案追逃攻堅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盜搶騙”,從嚴查處“黃賭毒”。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扎實開展重點區域的治安環境整治,切實加強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整治,全面加強重點人群管控,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深入開展“大宣傳”,充分利用廣播、公開信、網絡、微信等媒體廣泛開展宣傳,讓群眾關注、理解和支持政法工作。開展“平安家庭示范戶”評選活動,近年來累計評選“平安家庭示范戶”7600多戶,占全區總戶數的16.8%。
堅持“三個結合”,全面夯實“雙提升”工作基層基礎
堅持訴調結合,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健全完善共同指導、委托調解等7項制度,全面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資源,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絡體系,在區法院設立“人民調解法院工作室”,在基層法庭設立“人民調解窗口”,實現調解和審判工作的良性互動。探索創新交通事故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保險行業調解、訴前調解“四調聯動”工作機制,從源頭上化解交通事故矛盾糾紛,截至2018年5月,成功調解交通事故民事賠償案件962起,司法確認913件,調解成功率為98%。
堅持平臺載體與服務能力建設結合,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圓滿完成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綜治中心(站)規范化建設,累計創建省市級基層綜治維穩信訪工作示范中心(站)12個。扎實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將治安防范措施向基層一線延伸、向群眾身邊延伸,實現治安防控“全覆蓋、無死角”。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建成“雪亮工程”示范點8個,下一步,力爭用2年時間基本實現“雪亮工程”區、鄉鎮、村(社區)三級“全覆蓋”。
堅持社會治理創新與民生工程結合,增進民生福祉。大力實施民生工程,2012年至2017年,全區民生支出累計達19.5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5.2%;累計實施民生工程48項,惠及城鄉居民106萬人次。同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在制定政策、工作決策時反映民愿、尊重民意、體現民利,有效提升了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