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保護”讓“華東白洋淀”盡顯原生態
“淮南焦崗湖發現野生娃娃魚!”
6月5日,毛集實驗區焦崗湖漁民在荷花淀發現一條野生娃娃魚,身長0.88米,重達4.8公斤,全身呈灰褐色,這是多年來,焦崗湖第一次發現野生娃娃魚。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焦崗湖野生娃娃魚成為各類媒體競相傳播的熱詞。焦崗湖野生娃娃魚的出現看似偶然,其背后彰顯的是毛集實驗區不遺余力地保護“華東地區最后一塊濕地”——焦崗湖的所有付出,做到了“一湖好水金不換”!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焦崗湖是淮河流域天然湖泊,生態良好,植被豐茂,宛如一塊天賜的溫潤碧玉,鑲嵌在千里長淮蜿蜒流經的廣袤淮北平原,素有“淮河大濕地,華東白洋淀,安徽焦崗湖”的美譽。毛集實驗區工委管委高度重視焦崗湖生態保護,2016年11月,與安徽理工大學共建焦崗湖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確立了以“保護優先、適度恢復、保護與恢復并重;科技先導、合理開發,科研與建設同步”為指導思路,充分發揮安徽理工大學在學科、人才、技術等方面優勢,積極開展焦崗湖生態環境研究與保護工作,水域生態漸呈多樣性。毛集實驗區管委會課題組撰寫的《焦崗湖濕地保護和生態旅游開發的調研報告》入選2017年淮南市政府系統重點課題調研成果匯編。
焦崗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宋廷林告訴記者,為了保護焦崗湖的“一湖好水”,毛集實驗區大力實施退網還湖、禁漁禁墾、植被恢復、環境監測和漁家樂生態治理五項工程,漁民“洗腳上岸”,還一湖碧水,清澈晶瑩、魚翔淺底、野鴨云集,取得了焦崗湖生態環保的重點突破。為遏制圍攔養殖帶來的資源破壞、濕地開墾、生態脆弱和水質富營養化,毛集實驗區不斷加大環保力度,目前,退網還湖和退田還湖面積已達3.5萬畝。在濕地推行了禁漁期和禁漁區制度及輪捕輪放制度,加大執法檢查力度,規范捕撈作業,迅速恢復了濕地核心區生態。
走進焦崗湖景區的荷花淀,遙看荷園姹紫嫣紅,游客駐足賞荷,流連忘返,在棧橋上隨手可采摘蓮蓬,鞠一捧荷花,沁人心脾。近年來,該區引進了新的荷花和蘆葦品種,建設千畝荷花淀、萬畝蘆葦蕩,承擔了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與安徽農業大學技術合作實施了《焦崗湖濕地生態修復與示范》項目,并獲得了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該區積極加強與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的合作,在焦崗湖建設了環境監測站,安裝了監控設施,為焦崗湖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參數,有效避免了焦崗湖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盲目性。該區還研究出臺了《焦崗湖漁家樂管理辦法》,大力開展漁家樂生態整治活動,對漁家樂進行集中經營,統一管理。
原始蔥郁的生態景觀和深厚美妙的漁家風情讓無以數計的游客不忍離去。來自阜陽的劉相真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早就聽說焦崗湖景色優美,大雁歡飛,荷菱飄香,來到這里感覺簡直是人間天堂,我曾游歷過名山大川,美不勝收,但是,焦崗湖的美無法用語言表達。”
記者從毛集實驗區環保局了解到,該區按照《焦崗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總體實施方案》,2013年度至2016年度實施的26個項目已全部完工,完工率為100%,四年共計完成總投資31835萬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7865萬元,地方配套資金17690萬元,企業自籌6280萬元。該區環保局局長胡義全告訴記者,2017年度焦崗湖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涉及2個類型4項工程,項目投入國家專項資金1339萬元。
“生態環保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一定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毛集實驗區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在毛集實驗區,生態既是環境,也是資源,更是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資產與資本,這已經成為毛集實驗區上上下下的共同認識。”
(通訊員 徐瑞成 記者 劉銀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