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記者在采訪中遇到的一個感人的故事,講述著扶貧路上的感人至深的妯娌情。
“啊!啊!啊!”一看到鄉村扶貧干部陪同記者來采訪,王發芹手舞足蹈,跌跌撞撞,喊叫著把我們往她家里帶。
“由于語言障礙,平時,她不和人說話。現在,看見扶貧干部來了,她很高興。”陪同記者采訪的村委會主任許道輝告訴記者。
王發芹是謝家集區孤堆回族鄉大洼村圈行組的貧困戶,智力二級殘疾,丈夫張云精神上有障礙,常年在上海園林公司打工。女兒張春雨在孤堆回族鄉上初中,兒子張芝祎智力一級殘疾。王發芹一家人的生活生產全靠哥哥張政和妯娌曹永華照顧。
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她家被確定為貧困戶,市國土資源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精準施策,為她家制定了具體的扶貧措施。介紹張云到上海園林公司打工,每年收益15000元;為她家代繳了四個人每年720元的新農合,享受到“180”、“351”政策;為她家四人辦理了每月1440元的低保;實施了30000元的小額貸款,每年收益2000元;家里兩個殘疾人每年有2400元的殘疾人生活補助和1440元的殘疾人護理補貼;補貼她家20000元危房改造資金建起了二層小樓;為她家安裝了3000瓦的光伏發電,每年能收益3000元,女兒每年502元學雜費也免除了;每季度補助她家168元的電費。
“她的生活不能自理,她以前說話只能講一個字,現在可以講三個字了。”曹永華告訴記者。“現在,我每天早晨都要先燒好飯,張春雨吃過早飯去上學后,我再幫她燒飯、洗衣、打掃院子。家里三畝地,我要帶她下地干活,她不認識哪是莊稼哪是草,有時把莊稼和草一起拔起,我要幫她認。今天早晨下豆地除草,下午拔秧、栽秧。晚上回來還要幫她洗澡。”
曹永華還告訴記者一件事,今年冬天大雪期間,她到王發芹家燒早飯,發現她沒起床,由于王發芹無法語言表達,一檢查發現她高燒不退,在村衛生室工作的曹永華急忙背上她到衛生室打點滴,3天后才見好轉。
王發芹的女兒張春雨自打生下來就和曹永華在一起生活,生活學習都由曹永華料理,她親切地喊曹永華為“娘”,現在上初二了,學習很好。兒子張芝祎出生時就智障,喉嚨發育不全,曹永華托熟人到省立兒童醫院為他做的手術,挽救了一條生命。
“2017年,她家順利脫貧了。如果沒有我媳婦曹永華對這個家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弟弟這個家早就散了,更不要談脫貧致富了。”哥哥張政告訴記者。
(記者 劉銀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