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市經信委(國資委)作為全市工業經濟和國資監管主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優化營商環境各項決策部署,堅持工業強市的理念不動搖,以穩增長為核心,加強運行調度,推動企業創新,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不斷增強企業家獲得感,努力打造“親”“清”的政商關系。
工業運行平穩增長。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64.6億元,同比增長7.3%;新增民營企業7424戶,同比增長9.7%;新增個體工商戶18725戶,同比增長14.3%;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2.7億元,同比增長57.9%。
項目建設持續加強。全市完成技改投資226.6億元,同比增長40.8%,其中5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05個,完成投資178億元,增長105.5%。中安聯合煤化煤制甲醇項目和平電、洛電等電力技改項目以及宏泰鋼鐵特鋼技改項目穩步推進,29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
服務企業精準發力。大力開展“四送一服”雙百工程,組織了166家企業負責人赴武漢大學、西安交大等高校研修培訓,舉辦大型公益性招聘活動10場,為2000余戶中小企業解決用工約2.2萬人次;大力開展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全年為企業減負22億元;累計發放“政銀擔”貸款28.05億元,“稅融通”貸款2.72億元,續貸過橋資金35.3億元,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工業經濟運行還存在明顯短板,實體企業發展環境問題還比較突出,營商環境亟待優化提升。基礎相對薄弱。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僅占全省的3.3%,主營業務收入僅為全省的2%,主要指標處在全省末位,差距較大。企業融資困難。在一項對全市工業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反映:企業存在融資困難的占72.5%,有50%的企業反映融資成本高,48%的企業銀行貸款靠土地、房產、設備等固定資產抵押,信用貸款只占25%,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要素瓶頸突出。部分企業反映辦理要件審批周期長,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企業貸款缺少融資抵押,上下游產業和物流不配套等。園區建設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路、網、水、電、氣等不配套,新建項目落地慢、建設周期長、建成投產慢,主導產業和聚集帶動作用不明顯。
下步對策:堅持扶優扶強。持續推進制造強省、制造強市建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重點支持上規模、上臺階工業企業做大做強;強化部門協調,注重市場主體培育,加大對“個轉企”、“小升規”的支持力度,真正形成骨干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發展態勢,筑牢工業發展的基礎。加強重點項目建設。按照“235”產業發展路徑,滾動實施億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建設,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抓好項目謀劃工作,著力謀劃一批投資額度大,牽動力強的重大工業投資項目,重點引進一批填平補齊產業鏈的項目,增強工業發展的后勁。推動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培育企業技術中心,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鼓勵企業開發新產品,加大安徽工業精品培育力度。緩解融資困難。整合全市融資擔保資源,積極推動組建市融資擔保集團,做大做強擔保業務,為實體企業融資提供擔保;進一步加大對駐淮金融機構的考核力度,支持服務當地企業發展,從根本上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完善土地資源配置。強化集約用地,對符合投資強度、容積率、綠化率等約束性指標的技術改造項目,優先安排用地計劃、優先供地。鼓勵企業利用已有的場地,進行技術改造;對暫時不具備建廠條件的工業項目,優先安排企業租賃或購買標準化廠房。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完善“四送一服”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大政策宣講,確保企業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真正讓企業滿意。妥善解決工業企業涉及土地、規劃、消防、不動產權證辦理等方面歷史遺留問題,全面優化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營商環境。
(丁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