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綜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這條大河由桐柏山迤邐而下,直入東海,成就了沿岸肥沃的平原和密布的水網,這就是淮河水系。
淮水孕育出舉世矚目的人類文明,淮南就坐落在淮水這塊風水寶地之上。2014年,我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由此拉開了我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大幕。
全面推行河長制,打造生態文明淮南樣板
我市構建上下聯動的河長制管理體系,制定了主要河湖分級目錄,市級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總河長,市委副書記,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總河長。市境內淮河干流和西淝河、泥河、淠河、高塘湖、瓦埠湖、焦崗湖等跨縣區主要河流、湖泊設立了市級河長,由市級黨政班子7位領導分別擔任。在市級河湖名錄的基礎上,各縣區結合實際,分別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河湖分級目錄,明確了縣級總河長16人,副總河長29人,河長53人,鄉鎮、村級河長也按照要求設置完成,建立了覆蓋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的四級河長制體系。同時,我市進一步擴大責任范圍,把全市3座中型水庫和181座小型水庫作為河湖管理的新內容,納入了河長制工作任務。
為打牢河長制工作基礎,我市積極推進一河(湖)一策編制工作,編制淮河淮南段以及泥河、淠河、西淝河、高塘湖、瓦埠湖、焦崗湖的一河(湖)一策實施方案。目前,實施方案工作大綱已編制完成,大綱以“問題在水中、根源在岸上”為工作思路,重點做好了河湖突出問題和主要任務的調查梳理,結合相關治理與保護規劃,按總體治理方案和年度計劃提出了治理目標、治理任務和治理重點。我市強力推進河湖環境綜合整治,各市級河長和河長會議成員單位結合環保督察、農村環境整治,全面履行河長工作職責,整治河道內碼頭堆場,抓好農村垃圾清除、水體清潔和雜物清理,積極開展河道采砂專項行動,并結合當前環保督察,重點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對全市飲用水水源地進行了摸排,對一水廠取水口水源地進行了全面整治。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構建“山、水、林、城”相間的生態格局
我市嚴格執行《淮南市舜耕山風景區管理條例》,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生態紅線的管控要求,以外圍較大面積耕地作為淮南市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以森林、綠地、水體等生態廊道作為城市建設的天然屏障,加大對淮河岸線及淮濕地保護力度,提升舜耕山、八公山、上窯山、高塘湖、瓦埠湖、焦崗湖等現有生態保護區,構建了淮南“山、水、林、城”相間的良好生態格局。不斷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創建成果,大力開展全民植樹綠化活動,實施拆違建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增加城市整體綠量,提升綠化品質。加強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努力創建一批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鄉鎮、村,為老工業基地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典型示范。
多渠道做好用水“減法”,保護水環境
我市多渠道做好用水“減法”,扎實開展城鎮節水,從水資源費中列支70萬元,委托技術支撐單位加強對節水載體建設的技術服務與支持,在全省率先開展辦公場所集中的機關單位節水型單位建設,基本完成了40%以上市級機關、20%以上事業單位建成節水型單位的目標任務。有效開展農業節水,2017年實施潘集區架河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改善項目區排灌面積8.1萬畝。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鳳臺縣農技推廣中心籌資50多萬元建成一套水肥一體化系統,目前全市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5.6萬畝,比2016年增長35.92%。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編制完成了《淮南市再生水利用規劃》,明確要求城市建設同步配套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的配套建設,要求火力發電、采選煤廠等優先使用再生水。2017年度,全市煤礦疏干排水、污水處理、雨水收集等非常規水源利用量約2700余萬m3,比上年度明顯提高。我市還不斷提高飲用水質量,從抓源頭、重防護、控總量等方面切實加強水環境治理,先后拆除了市一水廠一級保護區、鳳臺水廠和潘集袁莊水廠二級保護區內碼頭,以及瓦埠湖4萬余畝養殖圍網和三水廠、四水廠水源地保護區附近河灘湖面養殖圍網。出臺調整和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工作方案,對6個市級、2個縣級保護區范圍進行調整,同時劃分了2個新建水廠水源地保護區。
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民兄弟笑開顏
“汩汩甘泉潤心田,農民兄弟笑開顏”。為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我市多渠道籌集農村飲水安全建設資金,超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全市共解決了21.4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超省計劃8萬人,目標完成率達162%。日前,在省水利廳目標考核中,我市以99.65的高分榮獲全省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考核第一名。同時,全市認真落實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各級工作責任制,2017年,壽縣解決了8.598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目標任務完成率100%;鳳臺縣解決了農村人口11.1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目標完成率365%;潘集區解決了農村人口1.574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目標完成率100%。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讓農民兄弟喝上了衛生水、健康水、安全水。
(記者 蘇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