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紀實
經過上百道工序的組裝,一輛十多米長的陜汽重卡,在強大機械力的牽引下,緩緩地從工位駛向落車臺位……
從淮南出發,這一輛輛重卡將駛向全國各地。
從淮南出發,2萬余臺“新能源智能旅游房車”馳騁在大江南北的旅游線上。
從淮南出發,中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駛出了國門,成為“中國制造”一張亮麗的名片。
淮南制造,同樣是安徽制造業發展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門類全。涵蓋煤機裝備、石化裝備、工程機械、印后設備、電子信息、機械基礎件、船舶修造、軍工等。其中:煤機、印后設備、石化機械等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發展快。2017年全市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64.6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制造業增加值92.2億元,同比增長9.3%。
裝備強則國強。古往今來,大國博弈,博的是重器。撫今追昔,淮南制造,造的是淮南工業的筋骨和脊梁。
沿著淮南制造的主軸線,近日記者從老城區到高新區,從經開區到各產業園區,從車間到研發基地,馬不停蹄地采訪,雖只是管中窺豹,然而,作為淮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淮南制造業向“智造”邁進,向“高端”升級,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承接產業轉型的思路清晰呈現。
出“奇”制勝,向“高端”邁進
煤機裝備是旗幟,軌道交通裝備就是淮南制造的尖兵。
日前,記者來到淮南經開區,眼前的凱盛重工看上去平凡樸實,走進去,卻光彩奪目。
寬大的生產車間里,同時生產著系列掘進機、帶式輸送機、大傾角可彎曲管狀帶式輸送機、絞車、電動機、礦用天輪、減速器等設備。
這些裝備有多牛?答案讓記者眼前一亮:AM-50型掘進機榮獲國家質量金獎;SDJ-150型帶式輸送機獲國家質量銀獎;EBZ-160型掘進機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自主開發的EBH-120型掘進機獲得了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引進日本專利技術,國內獨家生產的大傾角可彎曲圓管帶式輸送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具有國內領先地位。
裝備制造核心技術是王道。手中只有握有這張王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才有討價還價的資格,才能與國外大企業分庭抗禮。
作為“煤機裝備制造”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我市加快凱盛重工裝備制造、比塞洛斯煤機、舜立機械等項目實施進度,推進淮南東華歐科與三一重工合作進行采煤機整機制造及進口采煤機配件國產化生產項目在2018年初建成投產。
“地上跑的”淮南制造令人矚目,其實,“天上飛的”淮南制造也亮點閃現。
十多名技術工人、數臺數控機床,車間里一派忙碌。正在生產的軍工光纜,是給航空飛行器配套的部件;茨瞎馊A光神機械電子有限公司是印后裝訂機械和軍工光纜、線纜的高新技術企業。雖是多品種、小批量,然而,帶著“科技創新”的基因,跟軍工“沾親帶故”,使得每個零部件都顯得莊嚴而神秘。公司各類產品已先后通過機械、電子兩個行業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也通過了國家軍用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訊器材軍網入網證。
引進、消化、吸收,在實現趕超的征程中,淮南的裝備企業篤定“創新”理念,默默堅守,向“智造”轉型,向“高端”升級,一步步縮短著從淮南大制造到淮南強制造的距離。
先發“制”人,向“集群”發力
雖是生產車間,卻纖塵不染,綠色通道上連個腳印都看不見。關鍵工序實名制操作,整個流程采取標準化生產,工人們正在臺位上忙碌著,井然有序。記者走進中志軌道公司車間,放眼望去,一條條軌枕,把偌大的組裝車間擠得滿滿當當。
依托中志軌道,我市大力引進軌道交通產業相關項目,引導有能力的企業積極向軌道交通設備領域拓展,打造軌道交通產業走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力爭促成整車生產企業入駐。
60多年砥礪前行。而今,淮南制造業形成了以煤機裝備制造為核心,以石化裝備、工程機械、印后設備、專用機械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為重點的產業結構。尤其是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已成為行業的旗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新高地。
其中,淮南煤機裝備基地已初步形成煤礦采掘裝備、煤礦支護裝備、煤礦提升運輸裝備、煤礦救護和安全裝備、煤炭運輸機械、煤礦機電控制設備等六大煤機產業鏈條,配套建設基礎材料和基礎零部件產業,成為全國煤機行業產品最為配套齊全的地區。
為了壯大產業集群,我市將著力培育“四個一批”,即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基地,力挺高端制造和五大制造,推進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創新能力、信息化水平、生產效率以及節能減排大幅提高,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智”者千里,向“高新”迅跑
早在2016年10月,鳳臺縣首臺智能工業機器人焊接系統在淮南三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開創了該縣域的“機器換人”先例,標志著淮南制造業初步實現了由“制造”到“智造”的轉變。
除了這臺耳熟能詳的智能工業機器人,淮南“智能制造”名單數不勝數。在創新驅動的戰略下,淮南“智能制造”蹄疾步穩,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目前,我市申報認定“智能制造”項目有:安徽恒遠電子稱重設備有限公司的物聯網/互聯網無人值守汽車衡、安徽四德節能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葉濾機、淮南萬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軟起控制等智能化產品20余件;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的凍干三線生產線、安徽紀興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套涂裝生產流水線、安徽樂歡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型灌裝自動生產線等數字化生產線30余條。
“智造”的不僅是產品,“智造”的更多是精彩。
目前全市擁有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如: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煤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深部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9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如:安徽煤礦機械研發中心、安徽省煤礦掘進與運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煤礦監管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數量和級別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在‘中國制造2025’旗幟的指引下,淮南制造要瞄準產業鏈高端環節,向高端轉型升級,打造淮南制造新形象。”市經信委負責人如是說。
淮南制造業發展規劃目標鎖定——打造千億級產業,即到2021年,全市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0億元,企業戶數達到1000家。
號角再次吹響,目標催人奮進。
無論歲月怎樣更迭,淮南制造矢志不渝:制造強市,強勢制造!
胸懷“制造2025”,淮南制造心存高遠:以我為主,裝備世界!
(記者 周 玲 編輯 湯寧)